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热门投诉
燃油车
纯电新能源
混动新能源
热门投诉
探岳朗逸宋PLUS DM-i途观LGS8好猫H6CS75PLUS艾瑞泽5轩逸
秦 PLUS DM-i宋Pro DM-i逍客GS8 混动英朗海豚奇骏速腾帕萨特迈腾
GS4博越RX5皇冠陆放 HEV赤兔A4L瑞虎8新帝豪CR-V途昂

投诉34万+

集体3.3万+

多次投诉1.2万+

涉诉金额9.1亿+

2025年 ~ 至今

退换车646

投诉查询
首页聚焦
注册会员
发表投诉
专员审核
企业处理
企业回复
满意度打分
完成/再投诉
我要投诉
投诉
最新投诉
集体投诉
多次投诉
企业回复
燃油车
纯电新能源
混动新能源
投诉编号 每日最新汽车投诉标题 状态 投诉时间
QT340370
乐道L90关于投诉乐道汽车L90超时交付赔付积分事宜未转出(审核中)
QT340369
大众探岳4S店恶意误导加价,诉求退还违规超贴息未转出(审核中)
QT340368
别克英朗-高速方向盘卡滞致方向偏差,保内故障为何未彻底解决?未转出(审核中)
QT340366
福特蒙迪欧多次维修仍故障频发,退换车难且路费负担重未转出(审核中)
QT340365
腾势腾势D9 EV腾势D9提车半个月高速动力受限未转出(审核中)
QT340364
荣威i5荣威I5-预约保养遭冷落,售后质保推诿!北京上汽荣威来广营门店(企业全称:上汽安吉斯鸿)未转出(审核中)
QT340363
荣威i5荣威i5车辆频发故障,4S店多次维修无果要求退车未转出(审核中)
QT340362
星途凌云火花塞异常损坏星途厂家置之不理未转出(审核中)
QT340361
奇瑞艾瑞泽8 PRO因销售个人问题致省补审核未过,其服务态度差企业处理
QT340359
上汽大众帕萨特4S店维修不力,导致后备箱大量进水企业处理
一追到底
已结案
北京现代索纳塔高速行车突然降速随后失去动力,4S店毫无作为企业处理北京现代索纳塔高速行车突然降速随后失去动力,4S店毫无作为车辆刚出3000公里,在高速上发动机突然降速发生两次,差点被挂车追尾。第二次上高速又发生类似情况,4S店毫无作为。故障代码亮起,水壶灯亮起,靠应急车道重启无力,第二次也是如此。17小时前方程豹豹5行车时动力系统故障多次出现动力受限,要求退车企业处理方程豹豹5行车时动力系统故障多次出现动力受限,要求退车10月11日下午1点半左右,上个小坡就爬不上去了,屏幕出现动力系统故障,车动弹不了。打了厂家400电话,等待救援。后面是其他车友把车拉出来靠边停车,拉的过程车轮也抱死。等到晚上7点厂家救援人来了,车子又可以开动了,途中出现4次动力受限请小心驾驶,还有语音播报。车加油不走,车身抖动,后面拖上板车了。今天10月12日,4s店检查不出问题。这车我是不敢开了,要是在高速公路上这样会影响到我生命安全,我要求退车!2天前捷豹(进口)I-PACE动力电池频繁故障,4S店已多次维修但问题依旧存在投诉人反馈(打分)捷豹(进口)I-PACE动力电池频繁故障,4S店已多次维修但问题依旧存在本人IPACE电车于2025年3月、4月、9月连续出现混合动力电池故障的提醒,这短短六个月时间三次进厂维修。七个月车辆每次进场维修都因要等待动力电池配件要整整一个月,实际使用只有约3个月。车辆每次维修后,我都是怀着忐忑的心情不知道车辆啥时候又会出现电池故障。即使小心翼翼的使用,但依然难逃车辆混合电池系统出现故障。因广州的4S店没有维修捷豹电动车的资质,只能专程前往近100公里的东莞4S店维修(东莞的4S店工作人员很认真负责的维修,这个还是要肯定的)。因车辆包含此前的故障,目前已经第5次维修动力电池了,且近期三次故障,确实让我本人感到很焦虑。车不是在修,就是准备去修车的路上。无奈拔打了400客服进行投诉,本人希望厂家能将有安全隐患及故障的电池总成予以更换,但400的回复依然是维修更换损坏的电池模块。捷豹I-PACE作为捷豹的首款纯电动车型,车辆电池在质保期内,面对动力电池的频繁故障,厂家及4S店的解决方案只是更换部分组件,但车辆电池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故障依旧时有发生。结合捷豹路虎缺陷多次召回公告,此IPACE的动力电池和其他召回车辆问题一致,都是电池的问题。本人的车辆也曾出现充电后是空调不制冷的问题,都是与该车的电池存在问题有关。真心希望厂家能正视该款电动车的动力电池质量问题并积极妥善处理。2天前智己汽车L6 4S交付烂轮胎新车,其推诿拒绝提供解决方案企业处理智己汽车L6 4S交付烂轮胎新车,其推诿拒绝提供解决方案一、购车及车辆问题发现经过:1. 购车背景:2025年3月底,本人前往乌鲁木齐新市区苏州路桥下智己4S店看车。因门店装修,工作人员引导至头屯河区百商线缆交付中心选车。双方谈妥价格后,于4月2日完成提车。2. 问题发现:10月8日,本人因车辆胎压不足前往修车店补气时,店家发现车辆其中一个轮胎存在“inside面在外”的装反情况。随后本人前往上述交付中心核实,在双方共同见证下卸下轮胎,进一步发现轮胎内部有碾压痕迹、补丁,外部有划痕,推测轮胎装反是为掩盖上述问题。二、交付中心及4S店的不当处理态度:1. 拒绝承认责任:交付中心售后工作人员在现场看到轮胎问题后,仍坚称“绝不会是他们的问题”,并通过客户端手机监控信息称未发现胎压异常提示,无端猜测“一定是车主将车借出去导致问题”。2. 推诿敷衍:本人提出“通过公司后台数据检查”的合理诉求后,10月10日智己4S店负责人仅以“未发现异常状态”为由,明确表示该问题与他们无关,拒绝提供任何解决方案。3天前东风日产奇骏e-POWER高速行驶动力丢失,要求退换车及赔偿企业处理东风日产奇骏e-POWER高速行驶动力丢失,要求退换车及赔偿详细描述:本人驾驶电驱奇骏于25年10月7日下午16点许行驶至四川广洪高速眉山段,车辆发动机突发异响并出现动力丢失。车辆滑行到应急车道后靠边停车,拨打高速报警救援及厂家救援电话。当时车载5人(两个大人三个小孩),天上还下着雨,情况十分危险。一车人担惊受怕至今心有余悸,特别是小孩直接吓哭。本人也高度紧张焦虑无助,给大人小孩都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万一后面的大车没注意到我的车发生了车祸,岂不是我一家人都完了。该车辆一直在东风日产4S店维护保养,2023年12月24日保养时发现有机油增多现象。12月26日发现防冻液泄漏到发动机随尾气排出冒大白烟,2024年1月8日经多次检测确定更换EGR阀总成。2月22日EP系统故障(经查原因不明4S消码处理),3月2日EP系统故障动力受限(经查原因不明4S消码处理)。4月18日EP系统故障(经查原因不明4S消码处理),5月14日EP系统故障(经查原因不明4S消码处理)。5月20日EP系统故障经多次检测后再次更换EGR阀总成,2025年5月3日底盘系统故障、能量转换系统故障(经查原因不明4S消码处理)。2025年10月7日高速道路行驶中突发发动机异响并动力丢失,目前车辆行驶里程为2万1千公里左右。此车辆多次把我丢在路上,只能打4S电话救援。买了个车实在是糟心,以前的我都忍了,但这次车辆在高速公路行驶中突发发动机严重故障导致动力丢失,属于重大车辆质量问题,已经危及到我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由此带来的巨大安全风险,也反映出车辆本身可能存在的产品缺陷。因此我对东风日产厂家提出如下诉求:1.要求退车或换车,该重大质量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和使用价值。2.赔偿相关损失,包括但不限于拖车费、交通费、误工费、精神损害补偿和其他直接损失。3.要求厂家出具正式检测报告,明确故障原因性质责任归属。4.要求厂家对此事件进行调查并公开向我和公众道歉。10-102蓝电汽车蓝电E5 PLUS新车快充无法使用,售后拆车检修无果企业处理(临时)蓝电汽车蓝电E5 PLUS新车快充无法使用,售后拆车检修无果2025年9月30日提车,10月2日去充电站充电时发现快充充不进去电,换充电桩也不行。第二天开到售后检查,检查半天解决不了问题,说国庆后再检查。开车过程还伴随右侧门异啊,左后座椅异响。节后10月9日又开到售后检查,检查到晚上还查不出问题,而且车子拆得乱七八糟,看了就糟心。这是刚买的新车呀,难道厂家都没有做出厂检测吗?10-10比亚迪宋PLUS DM-i高速行车突发动力电池故障,要求赔偿相关费用完成比亚迪宋PLUS DM-i高速行车突发动力电池故障,要求赔偿相关费用车辆2025/9/29日13:30左右,在回老家河南途中在江西新余高速上正常行驶中,突然动力电池故障没有动力(EV电池动力受限),非常危险。车辆于2025/10/1号拖到深圳市龙达售后服务中心,经检测为电池包质量问题需要更换电池包,目前正在等待更换。我的诉求:1、赔偿高速拖车、提前下高速产生的高速费及打车回老家及回深圳费用;2、补偿修车期间无法使用车辆产生费用;3、出具全面检测问题报告及改善对策,避免此类事故发生。10-09长安凯程-睿行EM80行车中突然抱死熄火且无法启动投诉人反馈(打分)长安凯程-睿行EM80行车中突然抱死熄火且无法启动2025年7月10购买,行驶里程2904。2025年10月4日发生故障,正常行驶中突然抱死熄火,失去动力。仪表台车辆故障灯亮起,动力电池故障灯亮起,转向系统故障灯亮起,绿色"准备就绪"灯消失,尝试多次无法启动。10-09埃安AION UT行车中刹车失灵,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企业处理(临时)埃安AION UT行车中刹车失灵,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我于8月14号在湖北随州高新区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季梁体验中心店购买埃安UT420智享版,15号下午提车。9月6号下午在我市何店镇一铺有沥青且路面干爽平整拐弯较多的乡村公路行驶,途中突然出现刹车失灵(踩不动刹车板)的严重问题。当时车速二十多,辛亏路上没有行人和车辆,也采取了应急措施在一小上坡路段停下才没发生事故,这已经危及到我和家人以及市民的生命安全。这辆车在三包期内,制动系统失效属于重大安全故障,属于车辆质量问题。目前商家说是可以退车,但只退回我的发票金额车款。我的诉求是赔付全部车款以及我购车后产生的按揭违约金、保险、发票金额,服务费等实际支付的一切费用。10-09昊铂昊铂HT车辆质量问题不断,售后多次维修仍未解决企业处理昊铂昊铂HT车辆质量问题不断,售后多次维修仍未解决详情:1.车身异响(已经更换主副门板和四门隔音还有副座椅总成),问题还没解决。2.电机问题,已更换电机总成。3. 方向盘左边滑轨按键不能用。4.后备箱工艺不行,导致异门缝对不齐。5.前悬挂异响和刹车异响。6.安全辅助系统故障:表现为车身雷达、车辆视觉避障系统、车辆行车记录仪都不能使用!10-081
每周红黑榜
深蓝汽车
投诉量/宗
287(近两年)
解决率
91%
QT分
66
红榜
理由:
企业重视网站投诉,能够及时与车主和网站作沟通,并且大部分车主问题能合理得到解决,大部分车主对解决方案表示认可。
小米汽车
投诉量/宗
268(近两年)
解决率
5%
QT分
60
黑榜
理由:
网站多次联系企业处理投诉并及时反馈结果,但网站上的投诉依然未得到企业的回应,目前已积累不少投诉。
资讯
 从“长城车”到“长城站”:长城汽车签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从“长城车”到“长城站”:长城汽车签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2025年10月11日,“长城汽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中国南北极考察合作签约仪式”在保定长城汽车技术中心隆重举行。长城汽车副总裁刘艳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兼主任刘顺林等嘉宾出席仪式,标志着双方正式开启极地科考用车研发与保障合作——长城汽车技术人员将首次以正式科考队员身份参与极地任务,量产版坦克300柴油版更获“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认证,即将作为保障用车登陆南极长城站,为国家极地科考事业注入自主汽车品牌力量。此次合作聚焦极地科考核心需求,双方将围绕三大方向展开深度协作:一是极地用车保障,针对南极极端环境下的运输、物资转运等场景,提供车辆技术支持与现场维护;二是整车极寒验证,依托长城汽车全场景试验验证体系,开展车辆在-30℃以下低温的动力、通过性、可靠性测试;三是极地场景共研,结合科考实际用车反馈,联合研发适配极地环境的汽车技术与产品形态,探索极地科考装备自主可控的创新路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前期评估中,对长城汽车车辆的动力系统、低温启动性能、油品适应能力及越野通过性给予高度认可,认为其完全契合极地科考的严苛要求。签约仪式当天,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专家实地探访长城汽车技术中心,重点考察了环境风洞试验室——这里正模拟极地强风暴雪环境,对一辆坦克300进行近-30℃的极寒验证。试验中,车辆顺利完成一键启动、车窗除霜、空调制热等关键操作,展现出稳定的低温适应能力;长城汽车还同步介绍了覆盖2000余项试验项目的研发体系,从主被动安全、热管理到NVH、耐久可靠性,均达到全球高标准,为极地用车研发奠定坚实基础。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奔赴南极长城站的坦克300柴油版为未经特殊改装的量产车型,将直接接受地球最南端极端环境的实战检验,既是对长城汽车产品品质的高度认可,也是民营汽车品牌首次以量产车参与极地科考的突破。长城汽车副总裁刘艳钊表示,从“长城车”到“长城站”,一字之差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长城汽车将以自研核心技术和可靠产品,为科考队员生命安全与任务顺利推进保驾护航。未来,除持续支持极地科考外,长城汽车还将以此次合作为起点,推动更多产业力量参与国家科研事业,同时坚守“全球化、全场景、全动力”发展战略,将极地验证中积累的技术经验反哺民用产品,为全球用户提供更耐极端环境、更可靠的汽车产品,在探索极地与服务民生的双向赛道上持续贡献中国品牌力量。2天前田秋怡9075
 相差235mm ,理想 i8 “硬抗” 卡车 vs 乐道 L90 吸能区,谁更安全? 相差235mm ,理想 i8 “硬抗” 卡车 vs 乐道 L90 吸能区,谁更安全?一张理想i8与乐道L90的碰撞区域对比图,近期在汽车圈引发大量讨论——图中清晰标注两者“crush zone”(碰撞吸能区)与冲击点的数值差异,理想i8为5085,乐道L90为5145,差值约235mm。有人说这张图“含金量高,直观体现车身刚性”,也有人反驳“看不出实际安全意义,更像变相拉踩”,这场围绕“碰撞数据”的争论,实则戳中了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深层焦虑。先看懂这张图的核心信息。从标注来看,“crush zone”代表车辆前部的碰撞吸能区域,数值差异理论上反映了车身在碰撞中可形变吸能的空间范围,而冲击点位置则关系到碰撞力是否会过早传递到驾驶舱。有网友结合实际案例解读:“之前理想i8经历过60公里+卡车倒车碰撞测试,A柱没断,现在这张图里吸能区数值更小,说明它可能在设计上更侧重‘硬抗’冲击,减少驾驶舱侵入”;还有人对比懂车帝56公里钻卡车测试补充:“当时多数SUV都没扛住,理想i8能保持A柱完好,确实能说明车身结构有优势”。但争议很快聚焦在“数据的实际意义”上。不少网友直言“看不懂这235mm差距能代表什么”:“碰撞安全是系统工程,要看车身材料、焊点强度、安全气囊触发时机,单看吸能区数值就是断章取义”;更有人质疑“这图是不是故意选角度拉踩?要是大货车没有防钻杠,就算尾箱更长,最后还是A柱硬抗,数值差异根本没意义”。还有理性声音指出:“MPV的安全性本就不如SUV,美国IIHS碰撞测试里MPV的表现一直偏弱,拿不同类型的车比碰撞数据,本身就不公平”。这场讨论的本质,是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认知矛盾。一方面,大家渴望通过直观数据判断车辆安全性,比如A柱强度、碰撞吸能区大小,毕竟这些“看得见的指标”比抽象的“安全理念”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又深知安全测试的复杂性——同样的车辆,在不同速度、不同碰撞角度下的表现天差地别,比如有网友调侃“要是相对速度100+撞上去,就算是装甲车也难救,单看静态数据没意义”。这种矛盾,让“碰撞对比图”既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又成了争议的导火索。更值得注意的是,图中隐藏的“品牌对比”引发了对“营销边界”的讨论。有网友直接指出“这图明显是在拉踩,车企营销不该拿安全数据做文章,毕竟真遇到事故,没有绝对安全的车,只有相对安全的设计”;也有人联想到此前的品牌争议:“之前就有车企拿碰撞测试做营销,结果实际车主反馈并非如此,这种‘数据营销’很容易误导消费者”。不过也有支持者认为:“只要数据真实,展示车身结构差异没什么问题,至少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参考维度,总比只说‘安全可靠’却拿不出数据好”。其实,无论是理想i8的“硬抗优势”,还是乐道L90的“吸能区设计”,都不能单独定义“安全与否”。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与其纠结235mm的数值差距,不如关注更实际的安全指标:比如是否通过C-NCAP、IIHS等权威碰撞测试的五星认证,是否配备侧碰气囊、膝部气囊等全面的被动安全配置,主动安全系统(如AEB自动紧急制动)的实测表现如何。毕竟,纸面数据再好看,也不如真实场景下的安全保障来得重要。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单一数据论”正在被“系统安全观”取代。未来,车企更该做的,是公开完整的碰撞测试数据、分享真实的事故案例反馈,而非用碎片化的数值制造焦虑或进行营销。而消费者在看待这类“对比图”时,也不妨多一份理性——安全没有绝对答案,适合自己用车场景的安全配置,才是最好的选择。你觉得这张碰撞对比图有参考价值吗?选车时,你最看重哪些安全指标?3天前田秋怡8962
2026 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新规落地:纯电、插混技术门槛提高2026 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新规落地:纯电、插混技术门槛提高2025 年 10 月,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 2026-2027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技术要求调整公告,从纯电动乘用车的电能消耗,到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续航、油耗,都划定了更明确的 “达标线”。这一调整不仅是对车企技术实力的考验,更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未来买车能否享受购置税优惠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只有符合新规的车型才会被列入《减免税目录》,想省钱买车,就得先看懂这些技术要求背后的 “门道”。先看纯电动乘用车的核心变化:百公里电能消耗有了硬性限值。新规要求纯电车的电能消耗量必须不高于《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 第 1 部分:乘用车》(GB 36980.1-2025)对应车型的标准,哪怕是最大设计总质量超过 3500kg 的车型,也得参照 3500kg 车型的限值执行。这意味着 “高能耗电动车” 将被挡在购置税减免门外,比如此前部分续航虚标、实际电耗居高不下的车型,若不升级电池或优化车身轻量化设计,明年起可能就无法享受优惠。对消费者来说,这反而是件好事 —— 能享受减免的纯电车,意味着能耗更优,长期使用成本更低,不用再担心 “买得起车、开不起电”。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调整更细致,直接瞄准 “伪混动” 的痛点。第一,纯电续驶里程底线提高到 100 公里(有条件的等效全电里程),比此前部分地区执行的 80 公里标准更严格。这意味着那些 “纯电续航只有 50-60 公里,本质还是靠油跑” 的插混车型,若不提升电池容量,将失去购置税减免资格。对日常通勤依赖纯电模式的用户来说,100 公里的续航基本能覆盖一周通勤(按日均 20 公里算),不用频繁切换油电模式,实用性大幅提升。第二,电量保持模式下的油耗有了明确比例限制。新规按整备质量分档:2510kg 以下的车型,油耗要小于《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 19578-2024)对应标准的 70%;2510kg 及以上的车型,要小于 75%。简单说,就是插混车在电池没电、靠发动机驱动时,也得比同级别燃油车更省油。比如一款整备质量 2000kg 的插混 SUV,若同级别燃油车的油耗限值是 7L/100km,那它在电量保持模式下的油耗就得低于 4.9L/100km 才算达标。这直接打击了 “油改电” 的插混车型 —— 这类车往往发动机效率低,亏电油耗高,未来若不升级混动专用发动机或优化动力耦合系统,很难符合要求。第三,电量消耗模式的电能消耗也有上限。2510kg 以下车型的电耗要小于国标限值的 140%,2510kg 及以上的小于 145%。这确保了插混车在纯电模式下的能耗不会比同级别纯电车差太多,避免出现 “插混纯电模式电耗比纯电车还高” 的尴尬,进一步提升了插混车的综合使用经济性。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还明确了过渡期安排:2025 年 12 月 31 日前已列入《减免税目录》的车型,若符合新规要求,会自动转入 2026 年第 1 期目录;不符合的将被撤销,但车企可在 2025 年 12 月 12 日前重新申报调整后的车型。这给了车企约两个月的 “整改期”,也给消费者留下了 “抄底老款达标车型” 的窗口期 —— 如果现在看中的纯电或插混车已在现有目录中,且经测算符合新规技术要求,年底前入手仍能享受优惠;但如果是明显不符合新规的车型,比如纯电续航不足 100 公里的插混车,就别指望 “捡漏” 了,明年起肯定无法享受减免。对车企来说,这次调整是 “技术倒逼升级” 的信号。纯电车型需要在电池能量密度、车身风阻、电机效率上持续优化,才能控制电耗;插混车型则要在电池容量、发动机热效率、动力系统匹配上发力,既要满足续航要求,又要压低亏电油耗。比如比亚迪、问界等已布局高效混动系统的品牌,可能更容易达标;而部分依赖 “低成本油改电” 的车企,若不加快技术迭代,明年销量可能会受影响。对消费者而言,看懂新规有三个关键:一是买车前查目录,2026 年起要确认车型是否在最新《减免税目录》中,可通过工信部官网或税务部门渠道查询;二是关注核心参数,纯电车看百公里电耗,插混车看纯电续航和亏电油耗,这些数据会在车辆配置表中明确标注;三是警惕 “过渡车型”,部分车企可能会推出 “刚好卡线达标” 的车型,建议优先选择技术成熟、参数冗余更高的产品,避免未来出现 “实际使用不达标” 的问题。此外,新规还提到 “非汽柴油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燃料消耗量不作要求”,这为氢燃料插混等新路线留下了空间,也体现了政策对新能源技术多元化的支持。整体来看,这次购置税减免技术要求调整,本质是 “优中选优”—— 通过政策引导,让更节能、更实用的新能源车留在市场,同时推动车企向更高技术水平迈进。距离 2026 年还有不到三个月,无论是车企还是消费者,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车企要加快车型技术升级和申报,消费者要理清自身需求,瞄准符合新规的车型。毕竟,能享受购置税减免的新能源车,不仅能省下一笔钱(按 15 万车价算,购置税约 1.33 万),更意味着技术更可靠、使用成本更低,这才是政策调整给消费者带来的长远福利。3天前田秋怡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