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阿尔法罗密欧Stelvio售卖瑕疵车,4S店霸气回应“你去起诉我们好了!”阿尔法罗密欧Stelvio售卖瑕疵车,4S店霸气回应“你去起诉我们好了!”“花近50万买的高端SUV,500公里还不到就出故障,4S店还避而不谈,这不是欺诈是什么?”2025年9月14日,南京车主刘先生表示,他购买的阿尔法罗密欧Stelvio仅行驶500公里,尚在整车保修期内,却已出现零部件故障,而经销商前期的信息隐瞒与后期的消极应对,让这场“高端购车梦”变成了维权难题。刘先生告诉小编,他对阿尔法罗密欧的运动基因早有好感,2025年5月挑选车型时,Stelvio2023款2.0T280HPVeloce赛道版的操控性能和意式设计戳中了他的需求。“当时销售说这是‘零瑕疵新车’,还强调品牌品控严格,我才放弃了其他竞品,花48.6万元全款购入。”刘先生回忆,提车时他曾提出查看车辆检测记录,却被销售以“流程机密”为由拒绝,只拿到了一份简单的交车清单。令人意外的是,8月底,车辆行驶至480公里时,刘先生发现大灯与翼子板间隙异常掉漆,后备箱拉绳口划痕,前挡刮痕,驾驶室车门异响等多种问题。随机前往4S店询问情况,但4S店却拒绝提供书面检测报告,不仅拒绝承认错误、拒绝赔偿。其负责人及售后人员态度极其嚣张恶劣,甚至直接叫嚣:“你去起诉我们好了!”刘先生对此非常气愤,随机便资讯了专业的汽车维权律师,律师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若经销商明知车辆存在瑕疵却隐瞒销售,构成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即便瑕疵是交付后出现,只要在保修期内,经销商也需履行免费维修、查明故障原因的义务。针对此次投诉,而刘先生也明确了自己的三项核心诉求:一是要求4S店出具完整的车辆检测报告,免费更换故障配件并延长保修期;二是针对经销商的信息隐瞒行为,要求赔偿购车款10%的经济损失;三是要求4S店公开道歉,并对销售团队进行诚信培训。此次事件再次暴露了汽车销售领域“信息不对称”的痛点——即便选择高端品牌,消费者仍可能因经销商的不诚信陷入维权困境。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购车时务必要求经销商提供“PDI新车检测报告”,仔细核对车辆生产日期、里程数等关键信息,同时留存好购车合同、沟通录音等凭证;若发现车辆存在未告知的瑕疵或故障,应第一时间通过12315平台、汽车投诉网等正规渠道反馈,避免因“私了”拖延维权时机。汽车投诉网:对于阿尔法罗密欧而言,此次投诉不仅关乎单个车主的权益,更影响品牌在华的高端形象。若厂家不能及时督促经销商整改,类似的维权事件或许还会发生。毕竟,在竞争激烈的豪华车市场,品控和诚信才是留住消费者的核心竞争力。09-151万小陆
保时捷车主送修只需喷漆,4S店私换车门,还喷无损伤车门保时捷车主送修只需喷漆,4S店私换车门,还喷无损伤车门广州保时捷Panamera在广州市恒悦行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维修时,遭遇4S店未经授权私自更换右前车门、后保险杠及对无损伤右后门喷漆的违规操作,向4S店、保险公司沟通及寻求市场监管部门协调均未获合理解决方案,车主主张希望“退一赔三”的诉求来维护权益,这件事既暴露了单一个案的维权难题,也折射出汽车维修行业的规范漏洞。2021年1月4日,毛先生相关人员曾先生购入了一辆保时捷Panamera,车辆已行驶80000公里且过保。2025年8月3日中午,毛先生因车辆右前车门有刮痕、后保险杠需维修,送至4S店,当时双方明确约定维修项目仅为右前车门刮痕喷漆和后保险杠维修,未涉及任何部件更换或额外喷漆需求。然而,在维修期间,这家4S店在未获得车主曾先生任何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实施了一系列违规操作:不仅私自更换了车辆的右前车门和后保险杠,且全程未向车主提供维修施工单清单、维修费用明细以及零部件编号照片进行确认,更过分的是,他们还对原本无任何事故、无刮蹭痕迹的右后门私自进行了喷漆处理。2025年8月9日,4S店通知交车,在提车时车主当场发现右前车门存在明显的拆卸更换痕迹,更换后的后保险杠与车身色差极大,后续进一步检查时,又发现右后门被无故喷漆,这才意识到4S店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随即展开维权。毛先生首先向保险公司和涉事4S店发起投诉,保险公司协调毛先生与4S店进行面谈。面谈时,4S店起初表示对违规情况毫不知情,称需要进一步了解,当场便将毛先生等人打发走。之后,虽然4S店承认了工作失误和未经授权的事实,但仅提出补偿10%优惠券的解决方案,这样敷衍的补偿方式自然遭到了车主的明确拒绝。由于4S店态度消极,未能给出合理解决方案,车主无奈之下寻求市场监管交通运输部门介入协调,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官方协调过程中,涉事4S店依旧态度嚣张跋扈、不屑一顾,始终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解决方案或合理的补偿办法,协调最终无果而终。汽车投诉网:这起保时捷维修纠纷并非个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汽车维修领域“小病大修”“擅自操作”“态度傲慢”等潜在乱象,也让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的“沟通无门”“协调无果”困境再次凸显。对于车主而言,此次事件是一次重要警示,维修前需与机构明确约定项目并留存书面证据,提车时仔细核查车况,遇违规行为及时固定聊天记录、维修单据等材料;对于4S店等维修机构,漠视消费者知情权、以敷衍态度应对纠纷,不仅会损害自身品牌信誉,更需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欺诈赔偿责任;而相关监管部门也需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与纠纷调解力度,让“投诉有回应、维权有结果”成为常态,避免消费者陷入“维权路漫漫”的困境。09-051.1万小陆
小米汽车无忧包成“无忧愁”?车主1299元服务遭“过期”小米汽车无忧包成“无忧愁”?车主1299元服务遭“过期”小米汽车SU7杨先生手持的保修凭证与1299元“小米无忧包”购买记录,但这1299元的无忧包却成了“无忧愁”。这辆小米SU7刚过2万公里、仍在保修期内的SU7,本应享受保养服务,可他去年7月28日购入的“无忧包”却成了“烫手山芋”,客服先以“未达2万公里”拒绝预约,后以“保单到期”宣告服务失效。看似是杨先生个人的消费纠纷,实则暴露了小米汽车服务背后的“规则陷阱”与售后体系的漏洞。据杨先生回忆,去年5月28日购入小米SU7后,为省心特意花1299元买了“小米无忧包”,宣传页面明确写着“一年内含车辆保养等项目”。2025年3、4月,他首次联系客服预约保养时,对方只强调“需开够2万公里才能保养”,对“服务有效期与保险同步”的关键规则只字未提。彼时车辆里程不足,杨先生只能按要求等待,可当8月12日里程达标再次联系时,客服却突然改口:“你的保单已经到期,无忧包跟着失效了。”这一说法让杨先生难以接受。“如果保险6月到期,我3月买的无忧包岂不是只享3个月?这和‘一年内可用’的承诺完全不符!”他翻遍购买页面与客服记录,发现“服务有效期与官方保险一致”的条款藏在客服热线提示的小字里,既未在购买时弹窗提醒,也未在首次沟通时主动告知。1299元的服务费用,最终因客服的“选择性告知”成了“沉没成本”,涉诉的0.13万元虽不算巨额,却让他对小米汽车的服务信任度大打折扣。从消费者权益角度看,杨先生的诉求清晰且合理:未使用的1299元服务需退款,客服误导与投诉敷衍需赔礼改错,同时希望车企能完善服务提醒机制。而对小米汽车而言,这场纠纷的核心并非“是否该退款”,而是服务体系的“权责透明化”问题——若服务套餐的有效期规则能在购买时显著提示,这场矛盾本可避免。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们忙着比拼续航与智能配置,却容易忽视售后服务这一“隐形竞争力”。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长期的服务保障。像“无忧包”这类增值服务,本应是提升用户粘性的利器,却因规则模糊、售后缺位变成“添堵包”,无疑会消耗品牌积累的口碑。汽车投诉网:杨先生的遭遇,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新能源车企服务体系的短板。期待小米汽车能正视此次投诉,尽快与杨先生沟通解决问题,更希望整个行业能以此为戒——唯有将“用户权益”放在服务核心,把规则说透、把沟通做足、把售后做实,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让“无忧服务”不再只是宣传页上的漂亮口号。08-151.4万1小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