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小米汽车无忧包成“无忧愁”?车主1299元服务遭“过期”小米汽车无忧包成“无忧愁”?车主1299元服务遭“过期”小米汽车SU7杨先生手持的保修凭证与1299元“小米无忧包”购买记录,但这1299元的无忧包却成了“无忧愁”。这辆小米SU7刚过2万公里、仍在保修期内的SU7,本应享受保养服务,可他去年7月28日购入的“无忧包”却成了“烫手山芋”,客服先以“未达2万公里”拒绝预约,后以“保单到期”宣告服务失效。看似是杨先生个人的消费纠纷,实则暴露了小米汽车服务背后的“规则陷阱”与售后体系的漏洞。据杨先生回忆,去年5月28日购入小米SU7后,为省心特意花1299元买了“小米无忧包”,宣传页面明确写着“一年内含车辆保养等项目”。2025年3、4月,他首次联系客服预约保养时,对方只强调“需开够2万公里才能保养”,对“服务有效期与保险同步”的关键规则只字未提。彼时车辆里程不足,杨先生只能按要求等待,可当8月12日里程达标再次联系时,客服却突然改口:“你的保单已经到期,无忧包跟着失效了。”这一说法让杨先生难以接受。“如果保险6月到期,我3月买的无忧包岂不是只享3个月?这和‘一年内可用’的承诺完全不符!”他翻遍购买页面与客服记录,发现“服务有效期与官方保险一致”的条款藏在客服热线提示的小字里,既未在购买时弹窗提醒,也未在首次沟通时主动告知。1299元的服务费用,最终因客服的“选择性告知”成了“沉没成本”,涉诉的0.13万元虽不算巨额,却让他对小米汽车的服务信任度大打折扣。从消费者权益角度看,杨先生的诉求清晰且合理:未使用的1299元服务需退款,客服误导与投诉敷衍需赔礼改错,同时希望车企能完善服务提醒机制。而对小米汽车而言,这场纠纷的核心并非“是否该退款”,而是服务体系的“权责透明化”问题——若服务套餐的有效期规则能在购买时显著提示,这场矛盾本可避免。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们忙着比拼续航与智能配置,却容易忽视售后服务这一“隐形竞争力”。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长期的服务保障。像“无忧包”这类增值服务,本应是提升用户粘性的利器,却因规则模糊、售后缺位变成“添堵包”,无疑会消耗品牌积累的口碑。汽车投诉网:杨先生的遭遇,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新能源车企服务体系的短板。期待小米汽车能正视此次投诉,尽快与杨先生沟通解决问题,更希望整个行业能以此为戒——唯有将“用户权益”放在服务核心,把规则说透、把沟通做足、把售后做实,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让“无忧服务”不再只是宣传页上的漂亮口号。08-151.3万1小陆
特斯拉Model Y车顶玻璃因孩童顶中自裂,玻璃强度有待考究​特斯拉Model Y车顶玻璃因孩童顶中自裂,玻璃强度有待考究​北京车主蒋女士的特斯拉ModelY的玻璃自裂问题,让特斯拉再次陷入质量漩涡。据车主蒋女士表示,2025年8月6日,车辆在行驶3万公里后,车顶玻璃因孩子轻微触碰出现自裂,而且玻璃内外均无任何外力伤痕。据她描述,6岁孩子站立时碰到车顶后,天窗玻璃内部出现裂纹,而且无其他外力撞击痕迹。而让车主质疑的点是,若玻璃抗冲击性能达标,孩童触碰的力度通常不会导致开裂。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钢化玻璃因硫化镍杂质存在自爆概率,但无外力痕迹的开裂更可能指向材质缺陷或工艺问题。而对于车辆的问题,特斯拉售后服务中心表示,车辆已过质保期,且问题是由于外力因素导致的,没办法免费更换,需要车主自费处理。虽说车辆是已经过了质保期的,但是在《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即便过保,若产品存在危及安全的缺陷,厂商仍需承担责任。车顶玻璃作为安全部件,突然开裂可能导致碎片飞溅或视野受阻。而且蒋女士在投诉内容中强调了“危及人身安全”,也正是基于这一法律逻辑。近年来,电动车为追求轻量化和科技感,普遍采用大面积玻璃设计。特斯拉ModelY的全景车顶虽提升采光体验,却对玻璃强度要求更高。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电动车玻璃开裂投诉同比增长37%,超六成涉及“无明显外力开裂”。而为减轻重量,部分车企采用超薄钢化玻璃,虽满足基础标准,但在温度变化或应力累积下容易出现隐性裂纹。蒋女士的车辆行驶3万公里,恰处于零部件应力释放关键期,若玻璃存在出厂瑕疵,那么此时自裂并非偶然。破解维权困境需要多方发力。首先应明确“过保不代表质量免责”,推动车企建立“质量追溯期”,对关键部件保留缺陷排查责任。其次需建立第三方检测绿色通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此外,应要求车企公开同类故障数据,对投诉集中的部件启动缺陷调查。对特斯拉而言,妥善处理这起投诉不仅关乎个体纠纷,更影响消费者对电动车安全的信心。主动开展检测并公开结果,既是对用户负责,也是对行业标准的引领。汽车投诉网:蒋女士的经历是万千车主维权的缩影。只有打破“过保免责”的惯性思维,完善质量追溯体系,才能让消费者在技术进步中获得真正的安全感。这起玻璃自裂纠纷,终将推动行业在责任界定与维权机制上迈出更合理的一步。08-081.3万3小陆
广汽讴歌CDX故障频出,厂家拖延过保,车主陷不敢取车困局广汽讴歌CDX故障频出,厂家拖延过保,车主陷不敢取车困局湖南长沙车主郑先生购买的广汽讴歌CDX混动车型,在保修期内多次出现中控屏故障,厂家以“观察”为由拖延处理,直至保修期过期仍未解决,让车主陷入“取车怕担责、不取车难维权”的困境。据了解,郑先生于2020年7月7日购入广汽讴歌CDX混动,车辆在行驶至“小几万公里”时,中控屏幕便频繁出现死机、黑屏、摄像头不显示等问题。他同时购买了车辆延保服务,且所有手续均在本人名下,日常也严格按照车企用户使用手册进行定期保养维护。根据车主表示,最初向顺熙讴歌4S店及厂家反映中控屏问题时,对方始终以“重置内存,再使用观察”为由延后处理。“想着保修还长,处理方案确实需要时间验证,也就答应再使用观察的处理。”郑先生当时选择了妥协。2025年6月底,车辆里程达9.5万公里(原厂保修期至2025年7月7日),故障出现升级:除中控屏雪花闪屏、黑屏外,还出现电力故障提示及后减震漏油。郑先生不敢耽搁,立即将车送至4S店报厂家处理。根据车主表示,经4S店反馈,厂家已通过更换配件解决了电力故障提示和后减震漏油问题,但中控屏问题仍被回复“先使用观察”,车辆至今未取回。更让他焦虑的是,因厂家拖延,车辆已过保修日期,“我不敢取回车,怕未解决的问题被厂家演变成责任推脱”。郑先生的核心诉求非常明确,更换车机排除故障,要求厂家给出具体解决界限,拒绝再接受“先使用观察”的敷衍回复。从最初反映问题到故障升级,厂家始终没有拿出实质性解决方案,“观察”成了应对问题的万能话术。作为消费者,他在购车时不仅购买了车辆本身,还购买了延保服务,且一直合规保养,理应由厂家履行应尽的保修义务。事实上,郑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汽车消费领域,类似“拖延处理”“敷衍回复”的情况时有发生,消费者往往因缺乏专业知识、维权成本高而陷入被动。针对此情况,业内建议车主收集历次维修记录、故障照片及沟通记录作为证据,依据汽车三包规定要求4S店书面说明故障未解决原因;若厂家仍不处理,可通过仲裁或诉讼维权,要求履行保修义务、更换车机并延长相关保修期。汽车投诉网:汽车消费关乎万千家庭的出行安全与权益,厂家的信誉不仅建立在产品质量上,更体现在售后服务的责任心上。对于郑先生而言,他期待的不仅是一个能正常使用的中控屏,更是厂家对消费者应有的尊重与担当。希望广汽讴歌能正视问题,积极回应合理诉求,用实际行动化解信任危机,而不是让“观察”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让消费者在漫长等待中寒心。07-311.2万2小陆
江铃福特变速箱故障集体投诉,都已过了质保期草草了事!江铃福特变速箱故障集体投诉,都已过了质保期草草了事!在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当下,中国汽车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迈入“存量博弈”,然而,江铃福特领界车型却在汽车投诉平台上接连曝出集中性质量问题与售后困境,从变速箱故障到多系统缺陷,从集体维权到个案纠纷,一系列投诉不仅折射出单一车型的隐患,更暴露出部分车企在品控与服务体系上的短板,成为拷问行业责任的典型样本。江铃福特领界的变速箱顿挫与异响问题,至少有13位来自广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多地的车主,均反映车辆存在问题。已成为该车型的标志性故障,暗示这一缺陷可能具有批次性特征。让车主陷入“买车易、维权难”的困境。其中,广东佛山的张先生在2021年购买的2020款领界,在更换变速箱不到一年后,再次出现挂挡不走车的故障,与此前问题如出一辙。联系厂家后,4S店拖延一天无回应,而上次维修时,他还被要求承担8000元以上的自费费用。车辆已过保的现实,让他的维权诉求更显无力。陕西榆林的张先生2019年购入的领界,3万公里里程内便出现发动机抖动、变速箱漏油、天窗漏水等十余项问题,其中油门踏板右侧温度高达49度、刹车油管鼓包等问题直接关乎行车安全。但4年过去,售后始终置之不理,厂家的回应更是难以服众,最终他不得不提出55万元的赔偿诉求,以抗议长期被忽视的权益。而这集体投诉中的13位车主,虽问题集中于变速箱,却同样面临“无反馈”或“措施不满意”的困境,凸显出问题的普遍性与解决的滞后性。不难发现多重矛盾的交织下。领界车型的多系统故障并非偶然,变速箱、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的问题可能指向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疏漏,而车身漏水、油管鼓包等细节问题,则暴露了装配工艺的粗糙。从服务层面讲,售后的“拖延术”与厂家的“甩锅式回应”,反映出车企在售后体系建设上的缺位——既缺乏快速响应机制,也没有面对问题的诚意。更值得关注的是,“过保”成为车企规避责任的常用借口,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问题属于设计缺陷或批次性质量问题,即使过保,车企仍需承担责任。车主们的集体投诉与持续维权,正是对这种“责任真空”的反抗,也是对公平消费环境的诉求。汽车投诉网:对于江铃福特而言,漠视车主诉求只会不断消耗品牌信誉,唯有正视质量缺陷、启动召回整改、完善售后流程,才能重建信任。车企唯有将“用户至上”从口号变为行动,才能在市场中立足。07-251.6万2小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