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丘意

作品:30

 丰田暂停建厂,固态电池又“不行”了? 丰田暂停建厂,固态电池又“不行”了? 刚刚,话题度在近期重新转热的固态锂离子动力电池,被兜头浇下一瓢凉水。就在本周一,丰田汽车宣布暂停其位于福冈县苅田町新松山临海工业园区的先进动力电池工厂项目。▲福冈县苅田町新松山临海工业园区电池工厂项目地块现场而在丰田原本的规划中,这座全新的电池工厂将被用来部署其首套固态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此举将帮助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巨头,凭借“次世代EV”重新夺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业优势。实际上,早在上周五的时候(7日),福冈地方政府就已经提前几天“剧透”了工厂建设暂停的消息。当时,福冈县知事服部诚太郎在县政府向前来问询的当地媒体透露,苅田町电池工厂建设计划将再度延期,并且给出了来自丰田官方的理由——考虑到全球需求减速,丰田将修改项目计划。当然,苅田町电池工厂项目公布至今,实际已经可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了。因为就在今年的3月末,它已经被丰田官宣过一次“推迟”了,而当时的理由是“电动车需求低于预期”。而在原本的规划中,这座工厂应该是在2025年初开工,并且在2028年内投入生产的。自从2023年,丰田汽车高调宣传“固态电池”开始,外界特别是中国国内的许多关注者,就对这项看似具有一定革命性的产品,寄托了异乎寻常的期待。没有人否认其先进性以及技术层面的可行性,但每每面临商业化/技术落地等问题,则要么延期、或者干脆画饼。已经颇有点量子力学里那“薛定谔的猫”般的感觉。提前“剧透”过的结局对于苅田町工厂新的建设以及投产时间表,丰田方面并无明确说法。周一的官方说明,只是表态将“重新审查与调整计划”,对于时间期限的问题,则表态说是“将在一年内”。不要以为这表明了工厂的时间表将推迟一年,毕竟前面还挂着“重新审查”的前提。至于审查后的“调整计划”,只能说新的电池工厂是不是还会有固态电池生产线,可能都会成为一个问题。导致丰田对于这个工厂的落子如此一波三折,根本原因出在了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预期层面。本质上,这一次的“重新审查与调整计划”,只是延续3月末那次“电动车需求低于预期”的判断。对于丰田汽车这样的全球化汽车巨头来说,时刻关注各主要市场的动向,已经成为其生存本能。而就在最近的两年间,欧盟和美国这两个曾经推动汽车新能源转型最为积极的发达国家市场,都出了问题。▲各家补贴大撒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至2024年1月,德国调低了购买车型的价格限制(仅补贴低于4.5万欧元的纯电车型4500欧元)为始,法国、意大利等欧盟核心成员国,纷纷以德国为样板,先后调降了各自市场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尤其是意大利,虽然个人购买纯电汽车补贴3000欧元的政策长期不变,但3.5万欧元的售价门槛一直是欧盟诸国里最低,甚至不够买一部最低配置的ID.3(略超过3.8万欧元)。▲“盖中盖”版ID.3,德国售价38180欧元,折合人民币31.4万元甚至在欧盟之外,曾经率先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挪威,不久之前也以“新增乘用车电动化目标已基本实现”为由,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取消补贴的决定。其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压力,甚至计划对部分热门的“中等尺寸”产品,如特斯拉ModelY、大众ID.4等,开征增值税。相比欧洲这种渐进式、各国分别退坡,丰田的另一大主要市场美国,其调整政策虽然出台相对较晚,然而操作起来却要极端得多——今年7月4日,随着“大而美”法案被两院通过并最终签署,之前在全美已运行17年的新购/二手纯电汽车7500/4000美元的税收减免政策被废止。▲“都MAGA了,还想拿补贴?”北美已经欧洲的市场,对于丰田的固态电池政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在这两个市场内,丰田的主销车型是燃油以及普混,实际并没有售出过多少台新能源汽车。然而这两个市场却有两个非常显著的优点——首先是普遍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其次是竞争对手较为“单纯”。前一个优点意味着,市场比较能够承受固态电池在量产初期较高的成本。至于后一个,以丰田目前在新能源以及汽车智能化领域的进度,对手太凶狠未免过于被动,美国毕竟也只有一个特斯拉么。至于中国市场,虽然去年的总销量较以往有所下降,但仍达到了179.9万辆规模,占到了丰田全球总销量的16.62%。然而这个市场目前正处于疯狂竞争状态,不但本土对手个个“咬人”巨疼,还有特斯拉这种“跨服”强者的存在。▲中国部署有特斯拉的重要生产基地总而言之,只要仔细盘算一下当前的态势,那么丰田早在今年3月末就已萌生的退意,其实是明摆着的。对于苅田町工厂而言,未来似乎很难躲过“重新审查与调整计划”的命运。原理无碍,技术瓶颈遍地固态电池的难产,是典型的理论已经全部走通,但却在量产商用过程中被各种技术问题淹没的典型。首先,是众所周知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固态化公认的第一难题——界面阻抗问题。固态电池的所谓“固态”,实质是相较于目前主流三元锂/磷酸铁电池液态的电解液而言,其电解质为固态。这导致了电解质与电极材料之间因为“固-固”接触,产生界面稳定性差、阻抗高的问题,大大影响电池的功率输出和寿命。除此之外,硫化物等固态电解质材料本身也可能存在离子电导率、化学稳定性差的问题。虽说固态电池的壳体在意外破损后,硫化锂电解质暴露后不存在爆燃风险。但其化学特性导致与水接触后会产生具有强刺激性的有毒硫化氢气体。而锂金属负极技术,也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追求高能量密度而采用锂金属负极后,就必须解决充放电过程中锂枝晶生长可能刺穿电解质导致短路的安全风险。仔细一看,即使这么一个公认理论上可以走通的产品,实际上在其每一个组成部分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技术问题必须要解决。而即使上述问题走通,到了实际生产阶段,固态电解质与众不同的机械性能,也将会构成很大的麻烦。以目前的视角,适配其大规模投入量产的电极工艺(干法/湿法)和专用生产设备尚不成熟。▲今年7月,国内某企业展示的固态电池生产样线当然,其中也是有好消息的。比如在2021年的时候,丰田汽车选择住友金属矿山合作开发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其技术攻关的重点,在于解决正极在重复充放电周期中的材料退化问题。而就在最近,相关技术被官宣取得了成功。据丰田方面说法,其利用合作伙伴独家粉末合成技术,已经成功开发出了“高耐久性正极材料”。目前住友金属矿山已公布计划,将在2028年内启动新型正极材料的量产工作。仅仅一个正极材料,就耗费整整四年多时间攻关。至于量产,还需再等三年时间……▲三星SDI展示的固态电池样品事实上,固态电池强行投入量产化也并非不行,但却要付出综合成本高昂的代价,仅仅原料制备就会达到目前最好的三元锂电池的数倍以上。同时在能量密度等关键性能上,初期产品可能并不能与传统的三元锂电池拉开足够的距离。2024年9月1日,在当年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期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回答外界对于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的疑问时,以一最差、十最强为区间标示打了个比方:当前(固态电池)行业最高水平只到了四——做出了一些器件样品,进行了一些实验验证。▲曾毓群的判断,可称得上权威目前距离执行业牛耳者给出权威数字,过去了不过十四个月而已,比当时能再多个一分、一分半,想必已是极限。而日本人也不是三头六臂,相比之下又能强到哪里去呢?简而言之,虽然固态电池仍旧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一种,但这种新产品从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高性能正负极)到电芯制造和封装等,完整的产业体系尚未成型。对比目前已经趋于成熟的三元/磷酸铁锂电池,其甚至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回收再利用体系。以固态电池目前的状态,基本毫无竞争力可言。▲固体电池的量产,也是同旧的三元/磷酸铁锂电池产能抗争的过程实际上,强行上量也不是不行——通过迅速迭代升级,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技术问题,毕竟目前在国内血战至今的一众电池厂商,当初可不就是这样从新能源赛道上一路冲杀过来的?更何况,还有哪里的用户会比中国车主,更愿意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新能源储能设备买单呢?当然这对于丰田而言,似乎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就是了。“十分钟内充满,满充续航一千两百公里,体积重量成本将减半”2023年7月4日,丰田汽车公司碳中和研发中心总裁海田敬二,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对于研发中的固态电池,如此宣称:“无论是液态电池还是固态电池,我们的目标是彻底改变目前电池过大、过重、过贵的局面,在这方面的潜力上,我们将争取将这些因素(体积、重量与价格)减半。”▲《金融时报》报道时,附上的固态电池样品照片以此为标志,国内当时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固态电池热潮”。彼时,丰田汽车曾经在固态电池的发展上展现出勃勃雄心——2025年前,丰田的全固态电池将实现小规模量产,首先搭载在混动车型上;到2030年前,丰田的全固态电池要实现持续地、稳定上量地生产。然而在距离海田敬二发表豪言三十个月后的今天,我们并没有等到量产的固态电池,更没有见到任何一台量产状态的,配备固态电池的纯电汽车。甚至连工厂本身,目前也处于一种接近“黄了”的状态。这里并不是在搞“合订本”要去批判谁。丰田汽车作为一家全球车企,它的情况其实懂的都懂。客观地讲,在苅田町电池工厂项目上,丰田只是在止损而已,实在没什么可以说道的。10小时前2607
 新能源“修罗场”内卷加剧,小米汽车还能反转吗? 新能源“修罗场”内卷加剧,小米汽车还能反转吗? 今年以来,新能源电车销量首次超过油车,渗透率从年初的41.4%飙升至9月份的58.37%,创下历史新高。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言,可以说是一件里程碑的事情。不夸张得讲,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燃油车正在走向没落。余承东今年更是火力全开,直呼“要尽快地淘汰掉纯燃油车”。与此同步展开的是,中国新能源电车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到2026年,新能源汽车长达10年的购置税政策将被取消。在电池上,新国标强制生效,对新能源汽车提出更高的要求。政策的扶持进一步弱化,监管进一步强化,本就内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更加残酷的淘汰赛。在此背景下,中国新能源各个势力车企如今正在迎来怎样的变化?比亚迪与零跑:一场关于性价比内卷大赛今年10个月以来,能明显感受到的是10—20万级别依然激战正酣,竞争更加白热化。鸿蒙智行旗下的尚界H5,打造华为系最便宜的SUV;特斯拉正在准备推出售价约17万元的低配版ModelY,小鹏去年推出10—15万元定价的MONAM03,在今年更是得以大卖;零跑B01更是将起售价降至9万元以下。这一系列动作总结起来就两句话,一是市场更卷了;二是新能源汽车头部品牌在集体“俯冲”降价,用技术下放血洗中低端。说到新能源内卷二字,首先绕不开卷王——比亚迪。比亚迪前十个月累计销售3701852辆,同比增长13.88%,国产新能源一哥的地位不容动摇。不过市场的激烈竞争,也确实影响到了比亚迪的业绩。根据天眼查APP显示,比亚迪前三季度实现营收为5662.66亿元,同比增长12.75%;净利润为233.33亿元,同比下降7.55%。其中第三季度,营收为1949.85亿元,同比下降3.05%;净利润为78.23亿元,同比下降32.60%。一方面从近期新能源销量榜单来看,比亚迪在8–20万元区间依旧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领先优势,海狮06、元UP等车型表现稳健。不过,随着吉利银河、小鹏、零跑等品牌陆续推出颇具竞争力的产品,加之传统燃油车优惠力度加大,这一价位段的竞争氛围正悄然升温。另一方面,业绩下滑原因,财报给的也很显,比亚迪还在“赌”。仅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投入为437.5亿元,同比增长了31.3%,远高于同期的净利润。要知道蔚来、小鹏、特斯拉去年一整年的研发才投入才分别为130.37亿元、64.6亿元,328亿元。主要用于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迭代与研发,加剧了成本压力。主观上看,比亚迪正在用高研发赌在一阶段竞争上的“遥遥领先”。客观上讲,尽管比亚迪研发投入很大,但是自身业务模式太重,作为全产业链自研车企,研发投入要分化到每一个环节,需要与全产业链赛跑。好比在电池与三电领域,比亚迪的多年自研积淀固然深厚,但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优质供应链也不逊色。借助这些高水平“公共模块”,各家车企即使自身技术栈尚浅,也能快速拼装出性能、续航都可以媲美的车型。智能驾驶技术上,小鹏与华为的表现力更强,比亚迪天神之眼还在向第一梯队进军。比亚迪强就强在啥技术都有,众所周知,比亚迪成本更低,规模大,今年把智能驾驶更是打到十万元级别以下。成本优势就是比亚迪的护城河。比亚迪的成本优势建立在供应链技术不逊色于行业上。这也倒逼着比亚迪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来维持成本及规模优势。不过规模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比亚迪的品牌价值被稀释。路上跑滴滴得太多是比亚迪,高端消费属性很难被消费者认可。比亚迪高端化最成功得是还属腾势,不过此前D9销量很好,但是后来出的N7、N8就没太多人买账,最近的N8L更是降价10万,又一波老车主觉得被背刺。方程豹虽然最近销量不错,10月份销量3万多台,但开始豹5出现时定价更高,后来又降价5万,才换来销量,随后钛7才接过接力棒,而且并没有战稳高端销量。仰望作为超高端系列,一直销量并不太好,不过如今仰望刷新了世界上汽车极速记录。比亚迪再次用技术证明了自身的高端化能力。不过,比亚迪还需要更领先的技术来证明自己,最好的结果是像华为一样,技术理念深入人心,打高端或许更容易。所以不断追加研发投入,对于比亚迪来讲既有着主观能动性,也有着被动性。不过即使比亚迪这么卷了,在重性价比的大众市场上,仍会有黑马出现。根据今年销量榜单,零跑汽车成为车届最靓的黑马,10月全系量交付达70289台,稳居新势力第一,相当于理想与小米汽车销量之和。理想10月份销量31767辆,小米大约交付40000多辆。更恐怖的是零跑汽车已经连续八个月稳居新势力交付榜首,累计销量465805辆。按理说,零跑在市场上的声量及热度远不及蔚小理们,发布会也不声势浩大,为何销量这么猛?可能原因有两条,一个就是低调又有性价比;一个是摸着理想过河。零跑的汽车有以下特点,主打10—20万大众市场,通过全域自研,降低成本,可以说是小比亚迪,价格便宜的同时,车辆空间很大,颜值很高,深得精打细算的年轻人和小镇青年喜爱,尤其是在浙江,遍地都是。此外低调的特点,让大家不会认为其像比亚迪一样,与“低端”标签牢牢绑定。而且当理想在22、23年L系列成功跑赢同行,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理想汽车的代名词时,零跑也看到了商机。零跑在2023年年底相继推出C10、C16系列,全面对标理想,理想的彩电、沙发,甚至增程式小充电宝,零跑一一对齐。不同的是,理想i8要40多万,而零跑C16只要18万,一句“半价理想”,谁用谁都觉得香。可以说,零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舒适区。不过零跑未来也面临着风险,一来是自身的毛利率太低,根据半年报显示,半年度毛利率为14.1%,虽然创下历史新高,但还是赶不上比亚迪上半年的18.01%,更赶不上特斯拉、理想。同时今年上半年零跑首次实现半年盈利,利润为3000万。此次盈利对于零跑来讲意义重大,不过也存在一定水分。从已披露的数字看,零跑“卖车”这块主业的成本线尚未真正打平。公司财报表明,营收高增不仅得益于交付量上涨,还包含了战略合作收益和碳积分变现,也就是说盈利暂时还得靠“副业”补贴。而后两者的收入并不能算入领跑核心赚钱能力,加上领跑利润微薄,因此,其盈利稳定性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此外,电动车下半场智能化已经打响。零跑此前宣布零跑汽车后续会上自己的高阶智驾,不会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至少目前零跑依然坚持着全域自研。对于零跑来讲,相比采购别家的智驾,自研更有性价比,更符合零跑定位于大众市场的战略。不过现在的零跑智驾与华为、小鹏等存在不小的代际差距,未来智驾服务会成为焦点,零跑可持续竞争力存在风险。其中,最关键的是零跑存在研发投入。2024年零跑研发投入为29亿元,同比增长51%;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为18.9亿元,同比增长54.9%。虽然正在不断追加,但与比亚迪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上文已经简述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之大,而且2024年,比亚迪宣布在三年内在智驾领域投入研发1000亿元。二者市场竞争还高度重叠。在行业如此内卷下,零跑的舒适区仍可能迎来转变。蔚小理不断降价:新能源高端化不好做要说零跑摸着理想过河,那么理想就是最难受的一家企业。10月份,理想交付新车31736辆,同比下降了38%,环比下降了6.43%。已经是连续5个月销量同比下滑。其实不止零跑摸着理想过河,车圈有一个梗,“理想摸着石头过河,友商摸着理想过河”。理想开创的大空间增程SUV赛道,可以说是开山性作用。在此前,凭借L系列,理想年收百亿,并一度把高端汽车标签贴到自己身上。不过如今摸得人太多了,理想的品牌护城河——奶爸家庭专用车不断被稀释。理想主打SUV,走量的被零跑稀释,高端的也卖不过问界。理想L9月销只有3787辆,被其视为直接竞品、且价格更高的问界M9,销量达到了10503辆。L8和L7的表现,同样有点儿差强人意。9月,理想L7和理想L8共计交付新车8442辆。而问界M8和问界M7的合计月销量达到了27214辆,差距悬殊。问界可以说凭借智驾堵上了理想高端化的天花板。同时,从行业维度讲,随着纯电的续航慢慢提上来,尤其是快充的普及与发展,增程车缓解续航焦虑的优势已经不明显了。理想作为增程教主,如今可以说是处于转型期,在7月底理想推出i8,9月份推出理想i6,年底还会有新的纯电车出现。此外,理想最近不断出现的负面在短期内也影响着理想口碑,像理想视频撞卡车的宣传,前段时间汽车自燃……理想作为世界第三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如今也正经历水逆时刻。在此背景下,理想最近降价的消息也是在朋友圈炸开了锅,只能心疼老车主三秒钟。不过创始人李想是个典型的超级产品经理人,无论是开创大空间增程SUV,还是理想汽车创新的造型设计,李想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以理想接下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想个人对市场的判断与研究,公司未来仍存在着难以估计的变数。不过还是那句话,有人忧虑,那就说明有人欢喜。同为好兄弟,小鹏与蔚来近期销量都不错,10月份,小鹏汽车交付量为42013辆,创单月历史最高,前10月累计销量35.52万辆,同比增长190%。同期蔚来一共交付40397辆,也刷新单月记录,同比增长92.6%。二者目前的增长有着共性,那就是低价策略。小鹏汽车主要依靠去年推出的MONAM03,售价在10—15万区间,直接杀入比亚迪、零跑主场,今年前9月,这款车型累计卖出13.18万辆,为小鹏汽车贡献了42.09%的销量,堪称绝对主力。顺着如今智驾平权的风,小鹏汽车得以大展身手。小鹏多年来一直标榜自动驾驶公司,智驾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利用平价高阶智驾优势,MONAM03销量得以快速发展。销量同时带动小鹏业绩的回升,今年上半年,小鹏营收为182.74亿元,同比增长125%,经调整净利润为-3.85亿元,同比减亏68%。按照如今销量势头,小鹏汽车第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目标也越来越有可能。在MONAM03之前,小鹏汽车主要对标中高端汽车,鲜有低于15万辆的车型。主要是小鹏汽车的中高端车销量并不老好,20万以上的没有月销量过万的,为此,小鹏也在不断降价冲销。在今年8月份,小鹏新一代P7全系只要21.98万元-25.98万元的定价,要知道,此前曾该车卖过40万。蔚来与小鹏相似,9月20日晚间,蔚来汽车发布第三代ES8。第三代ES8的起售价为40.68万元,较预售时降低1万元,较上一代ES8下调近10万元。若采用车电分离、租用电池方案购买,产品起售价进一步降至29.88万元。降价冲销的作用也很好,截至2025年10月31日,上市仅41天交付量突破10,000台,成为40万元以上纯电车型中交付破万最快的车型。蔚来计划11月将ES8产能提升70%,12月目标产能达15,000台,以支持四季度盈利目标。对于小鹏与蔚来而言,相比高端化,活下去更重要,不断的降价,说明高端电车市场竞争白热化。蔚来已经内卷到重资产、重服务,换电站及牛屋已经开遍世界,牛屋甚至开到香奈儿的对面,即使如此,蔚来目前的压力依旧山大。苦X的产品迭代,无休止的内卷,成为新能源汽车高端化的魔咒,好像没有人能在这个位置上坐的安稳,不过,偏偏有的人成了意外,在这场战争中过的反而很舒适。那就是赛力斯的问界。成功向我们证明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2025年前三季度,赛力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约1105.34亿元,同比增长3.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12亿元,同比增长31.56%,毛利率提升至28%以上。作为世界上第四家能盈利的新能源车企,是因为赛力斯更能内卷吗?能躺绝对不要C,别人的内卷反而助力了赛力斯的躺赢。在众多主机厂放弃与华为进行“灵魂合作”时,当时不起眼的赛力斯反而成就了这场天作之合。这也说明了,在新能源汽车竞争中,机遇也随时存在,今天可能要完蛋,明天就有可能起死回生。此前也有人认为蔚来、小鹏会处于淘汰边缘,但蔚来凭借ES8,小鹏凭借MONAM03又打赢了一场翻身仗。不过自己的喜悦,可能建立在竞争对手的痛苦之上。一念神魔的修罗场,可以说是对如今新能源汽车最好的评价。小米汽车还能反转吗?要提到10个月以来,新能源汽车口碑最大的转变,那就不得不提到雷总。从最初的万人追捧到如今望而远之,小米汽车正在上演两极翻转。和李想一样,雷总也是个超级产品经理,不过与李想不同,雷总手握千万粉丝,自带流量与品牌效应,小米汽车的打法可以说是改变了汽车市场对市场宣传的认知。最近小米汽车在网上不断被诟病,说什么的都有,最主要诟病的就是小米只会营销,以及小米汽车出现着火事件,在此背景下,小米汽车还有未来吗?谈擎说AI认为小米汽车之所以出现如今的状况,主要是调起得太高了。汽车,按照传统角度看理应和房子一样,属于理性消费大件。消费者买汽车通常会考虑很多因素,但小米汽车出现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小米SU7上市第一天,累计大定订单为88898辆,小米YU7更是恐怖,3分钟大定20万两,创下汽车史上一个奇迹。很明显,消费者购买YU7时更像是一种情绪性消费,不像对汽车购买有过理性思考。按照惯例来讲,一个造车不足五年的汽车不应该受到这么大的追捧。但奈何他是雷军,是小米。有人说这是雷军营销打法前卫。我不能否认这一说法存在的合理性,但还是认为有失偏颇。就算是找一个和雷军一模一样的人。同样的说辞,后面如果没有小米几十年的信誉积累,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任何人也卖不出这种销量。所以小米造车,最根本的是雷军拿着几十年的小米品牌信誉积累的押注。再加上雷军的火力全开,霸道总裁为你开门之类的等等,营销水平确实不可谓不超前,这造成小米汽车订单的非理性。单纯商业上讲,对于小米而言,这不是最稳妥的打法,但绝对是最适合小米的打法。在这么卷的新能源市场下,小米汽车作为新势力,进入市场最先要做的是生存下去,能生存下去本身就不容易。看看其它势力,像威马从15年出现,到停产再至如今复产,交付量也就11万辆,甚至不及小米三分钟的大定。小米作为新生,在生存下去阶段做得很成功,高调入场,打了一场漂亮仗,并没有错。但质量的保障有差商榷,不能形成彻底的商业闭环,代价是透支未来的口碑。就好比歌手,开口就是飙高音,后面再唱飙不上去了。如今看似是小米汽车口碑崩塌了,但谈擎说AI认为,并未造成根上的元气大伤。买小米手机的人会变少,但该买的人依然会买,小米汽车背后依托的小米品牌,只要小米品牌不会倒,小米汽车依然有着口碑修复的可能。尽管现在很多人在骂小米,但是网络就是这样,今天夸你,明天骂你,然后也可洗白。最典型的就是马云,先被万人追捧,然后蚂蚁金服之后,被万众唾弃,如今口碑也在修复。特斯拉此前因为林志颖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如今并不影响特斯拉销量第一。我觉得,小米汽车未来不会崩塌,口碑应该也会逐步修复,理由是小米手机这么多年依然能存在,质量肯定在的,这已经证明了雷军对待产品的态度和能力,这恰恰证明了小米依然有着容错能力。小米汽车事件更多是造车经验本就不足,反而卖了40万辆,起初拿到了不应该属于自己阶段的成绩,质量不能形成闭环,造成如今口碑崩塌,如果小米汽车一月只卖个一两千辆,就算出现如今的着火问题,小米并不会被推上风口浪尖。消费者对雷军及小米汽车终会回归理性的评价,交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情绪,不过这场价值的回归的时间会有点儿长,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年,在此期间,需要小米与雷军重新对电车质量进行审核与把控整体来看,对于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评价只能说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去年卖得好好的理想汽车,今年销量就被拉开,前两个月口碑还正爆棚的小米汽车,转眼间烟消云散。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正应了何小鹏说得那句话,如果你想要害一个朋友,就让他去造车。现在新能源汽车进入白热化了,但也没完全到白热化,如今就已经这么刺激,在下半场智能化竞争者,恐怕会迎来更加残酷的淘汰。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10小时前3189
见证中国汽车产业“十四五”收官盛典 —— 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即将盛大启幕见证中国汽车产业“十四五”收官盛典 —— 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即将盛大启幕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数十年的风雨兼程,中国汽车工业已然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实现了从“规模引领”向“技术引领”的历史性跨越,为全球汽车工业革新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以下简称“广州国际车展”)自2003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高品质、国际化、综合性”定位,携手全球汽车行业共同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成长,被誉为“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风向标”。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将于2025年11月21日至30日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以下简称”广交会展馆”)盛大举办,其中汽车产业链及汽车文化展区的展期为2025年11月21日至24日。2025年11月21日为媒体日,仅对国内外媒体及特邀嘉宾开放。本届广州国际车展将使用广交会展馆A、D两区室内展厅、南北广场室外展区以及广交会堂,展会规模达22万平方米。新一届广州国际车展将秉承“新科技・新生活”的主题理念,与全球车企砥砺前行,共同迈进汽车产业变革新时代。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刷新纪录,首发新车汇聚新质生产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2020年增长5.4倍;2025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攀升至50.2%,远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20%”的目标。在技术创新领域,我国已经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核心产业链,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初步建成,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610万个。本届广州国际车展上共有首发新车93台,展车总数1085台,其中新能源车629台。以电动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首发新车集中展出,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新质生产力,正以澎湃的动力推动着全球汽车工业新变革。二、主流品牌汇聚羊城,全球车企同台竞技本届广州国际车展吸引到全球主流车企携最新产品高规格参展。包括BMW及MINI、梅赛德斯-奔驰、大众汽车品牌(大众安徽、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奥迪、上汽奥迪、福特汽车、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凯迪拉克)、林肯、沃尔沃、一汽丰田、广汽丰田、雷克萨斯、东风本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长安马自达、起亚等国际主流汽车品牌将集中亮相。各集团均携全系列产品大规模参加本届车展,一汽红旗、红旗金葵花、奕派科技、上汽荣威、上汽名爵、上汽大通、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广汽传祺、埃安AION、昊铂、领程)均将在广州亮相。吉利、领克、哈弗、长城炮、魏牌、坦克、灵魂、奇瑞、捷途、星途、纵横、比亚迪、腾势、仰望、方程豹、JAC江汽集团、212越野车等企业也将携自己的重磅产品登上广州国际车展的舞台。鸿蒙智行、NIO蔚来、小鹏、小米汽车、问界、理想、乐道、零跑、岚图、阿维塔、尚界、智界、猛士、深蓝、智己汽车、极氪、欧拉、iCAR、极石汽车、富古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以及科技企业宁德时代、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等也将同场竞技,让观众更集中、更方便地参观体验最新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与此同时,罗伦士、克蒂汽车、克慕勒等众多豪华车、豪华改装车、高端商务改装及房车也将在广州国际车展精彩登场。三、汽车产业链展区步伐稳健,多措并举提升专业性汽车产业链及汽车文化展区顺应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新方向,重点组织电机电控、充电储能、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生态互联、人工智能等新题材,积极向外拓展行业合作,实现展商数量81%的大幅增长。同时,主办方紧贴行业发展态势、结合展会特点,联手海内外专业机构举办多场贸易洽谈会及采购配对会,包括“2025广州车展汽车电子供应链‘速配’专场”、“中越汽配协会合作对接会”、“易贝跨境电商买手特约会”等专业活动,立足珠三角、覆盖东南亚,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开拓,着重邀请主机厂配套、汽车经销商、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等重点领域买家,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国际化发展,广州国际车展全产业链盛会的吸引力进一步夯实。四、高规格论坛活动同期举办,助力高价值综合性盛会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主办的2025广州汽车发展高峰论坛将于11月21-22日在广交会展馆广交会堂开办。本届大会将邀请来自国家部委、广东省及广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全球汽车行业、国际科技巨头及关联产业新锐、领军人物、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以各自独特的视角纵论全球行业发展大势、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拥抱潜力无限新未来。此外,展会同期还将举办“2025汽车电子创新技术暨自动驾驶国际论坛”,汇聚汽车科技行业精英,聚焦创新,解读汽车电子与自动驾驶未来新格局,探讨汽车智能座舱与人机交互、智能芯片的发展、ADAS与自动驾驶技术等热门话题,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国际交流合作与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高效平台。五、创新引入智能客服,持续提升现场服务水平展会服务的升级离不开科技赋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从弱人工智能的算法迭代到强人工智能的场景落地,智能化已成为驱动行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本届广州国际车展秉承“新科技・新生活”的主题理念,首次引入智能客服系统,依托大数据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打破传统人工服务的效率瓶颈,实现”零等待”响应,为展会现场服务注入科技动能,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展会在安全服务方面也进行了全面升级。本届展会将把“智慧安防”搬进展馆,首次启用全景式安防系统,720°俯瞰全场,实时呈现每个展厅的人流动态、关键细节。新增AI分析服务器,具备开放式语义检索和以图搜图功能,能够快速识别潜在风险,及时研判预警;安保人员装备升级,全面配备翻译机,从常用英语到阿拉伯语、保加利亚语等小语种都能轻松解决,从智能安防到人文服务,全方位提升展会国际化服务品质。从2003年首届展会到2025年的全球焦点,广州国际车展始终与中国汽车产业同频共振。在“十四五”收官与汽车产业变革的双重节点,本届展会将继续以鲜明的行业定位,成为全球汽车技术交流的舞台、产业合作的桥梁、消费升级的窗口。2025年11月21日至30日,广交会展馆,我们诚邀全球车界精英与公众共赴盛会,见证中国汽车产业的全新篇章!18小时前52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