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零跑汽车-C16 增程版OTA升级后音响功率及系统提示音降低
(刘先生)
零跑汽车-C16 增程版OTA升级后音响音质差和系统提示音变小
(赵先生)
零跑汽车-C16 增程版增程系统故障和发动机水温高及OTA升级后驾驶辅助功能异常
(林先生)
小鹏汽车G7厂商虚假宣传误导及交付欺诈,要求退定金或协商加购充电桩
(夏先生)
吉利银河星舰7 EM-i发动机出现质量问题,厂家拒绝赔偿
(郑先生)
零跑汽车-C16 纯电OTA升级后音响音质降低
(陈先生)
比亚迪秦 PLUS DM-i随车物品不齐全,厂家背刺及欺骗消费者
(柴先生)
零跑汽车C16 增程版OTA升级后提示音过小,影响驾驶安全
(蔡先生)
零跑汽车-C16 纯电OTA升级后引发车辆出现问题
(唐先生)
特斯拉Model Y刹车异响,4S多次维修未解决
(胡先生)
零跑汽车-C16 增程版OTA升级后车辆多功能异常
(黄先生)
零跑汽车-C16 增程版OTA升级后音响音质差和提示音变小
(聂先生)
吉利-新帝豪车机导航及网络功能偶发性失效
(许先生)
小米汽车SU7因无法做金融贷款,要求退定金或转让订单
(方先生)
吉利-新帝豪车机导航及网络功能偶发性失效
(许先生)
吉利博越L玻璃水管破裂导致车底泡水,4S店不赔偿车损
(李先生)
零跑汽车-C16 增程版刹车异常和OTA升级后音响音量减小
(王先生)
零跑汽车-C16 纯电OTA升级后致音响音质变差
(朱先生)
零跑汽车-C16 纯电OTA升级引发车辆多项功能问题
(汤先生)
比亚迪元EV新换电池容量达不到出厂值标准,厂商欺诈消费者
(朱先生)
零跑汽车-C16 增程版OTA升级后音响功率及系统提示音降低
(刘先生)
零跑汽车-C16 增程版OTA升级后音响音质差和系统提示音变小
(赵先生)
首页
资讯
投诉
口碑
红黑榜
发表投诉
全部
行业
关注
召回
用车
统计
专题
法规
红黑榜
小米YU7大面积退订,系统崩了、信任崩了,谁来为用户买单?
2025年6月26日晚,小米汽车YU7发布会的火热程度有多高,相信也不用多说了吧,本来是一场破历史的购车热潮,但小米汽车的不成熟却引发诸多问题,甚至出现大面积退订现象。多位车主反馈,在订购过程中遭遇系统故障、交付时间误导及定金退还难等问题。例如准车主苏先生早早就提前完成个人信息填写并与线下销售确认配置,于当晚22:00准时在小米汽车APP提交订单,却因系统BUG持续报错“每人/企业限购1单”,30分钟后才成功下单并支付0.5万元订金。系统及销售均告知“锁定订单后预计8月开启首批交付”,但几天后交付周期突然变为44至47周,远超预期。除此之外,高先生同样在6月26日下单,锁单时APP显示“8月开启首批交付”,但两天后交付时间变为44-47周。由于其旧车已售出,急需用车的他提出“今年必须交车,否则订金退一赔三”的诉求。杨先生则表示,锁单时未提示交付日期,数小时后才显示需53周,下单时“首批8月交付”的提示存在明显诱导性,他因此要求退款。除了这些部分投诉外,针对“小米汽车-YU7锁单后无法退定金”的准车主,也纷纷抱团希望小米汽车厂家能够解决问题。而这集体投诉的核心问题主要是抢购系统故障导致锁单延迟及排产周期延长,订车时显示的交车时间与后续严重不符,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不退定金。车主们的诉求集中在退款、赔礼道歉及解决交付问题上。小米汽车出现大面积退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近期小米汽车的历程来看,此前小米SU7Ultra车型就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问题引发轩然大波。车主花费4.2万元选装的所谓“碳纤维前舱盖”,实际只有风道部分是碳纤维材质,主体结构依然是铝合金。这种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让用户感觉受到欺骗,极大地损害了小米汽车在用户心中的信任度。原本对小米品牌充满期待,基于对品牌的信任而选择下单的用户,在发现宣传存在不实后,自然对后续购买的小米汽车产品质量、宣传真实性等产生怀疑,进而选择退订。小米汽车在车辆性能参数方面的“神操作”也让用户不满。如“赛道模式”被锁定,与发布会宣传的1548匹马力性能不符。用户购买汽车时,性能参数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当实际情况与宣传大相径庭时,用户对产品的价值判断发生改变,认为产品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这也成为退订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小米汽车的售后服务在一些事件处理上也不尽如人意。例如,有车主车辆出现刹车失灵故障,小米公关总经理回应称是“软件误识别”,但车主提供的数据却显示刹车压力在关键时刻归零,且送到交付中心检测后车辆突然“自愈”,售后坚称刹车没失效。这种对故障的处理方式,让用户对小米汽车的售后保障能力产生担忧,害怕后续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从而选择退订。在小米YU7此次事件中,交付周期的巨大变动是导致退订的重要因素。归根结底还是小米汽车的产能不足。小米YU7上市18小时锁单量达24万台,确实在汽车圈以及汽车历史上是破时代破纪录的伟绩,但是自信一想,小米汽车现有的一期工厂年产能仅15万辆,而二期工厂要在今年7月才启动,要怎样才能吃得下这头一天的订单呢?现在也有用户反应,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7-60周(约13个月),Max版也需37-40周。甚至还有用户表示,销售在锁单前未明确披露产能排期规则,甚至仅口头承诺“年前提车”,实际交付时间远超预期。用户在购车时,交付时间是重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对于像高先生这样卖掉旧车等待新车的用户。当交付时间从原本宣传的8月首批交付,突然变为44-47周甚至53周,这意味着用户可能要面临长时间无车可用的不便,还可能因交付跨年度面临购置税增加等额外经济成本,所以不少用户选择退订以避免损失。汽车投诉网:目前,小米汽车相关投诉量已达139宗,多数投诉仍处于处理中,用户期待小米汽车能正视问题,通过合理赔偿、优化交付计划或完善退款机制等方式,切实保障购车者的合法权益,重塑市场信任,否则小米汽车在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1天前
7039
小陆
小米YU7的"薛定谔交付",系统BUG把车主逼成"秒杀陪跑员"
2天前
1万
小陆
北京X7天窗成"自动接雨器",说明书漏洞坑惨车主
3天前
1万
小陆
韩泰轮胎“早衰”,2.6万公里严重磨损
07-08
1万
小陆
小米YU7锁单“变卦”,车主怒斥“产能欺诈”
07-07
1.3万
小陆
创维汽车EV6三包承诺成空谈?车主质疑服务诚信
近日,云南玉溪的李先生所拥有的创维汽车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故障,根据其在汽车投诉网上的投诉信息显示,李先生于2024年4月11日购入的创维EV62022款620欢乐版,在行驶至10202公里时出现故障,本应处于保修内的车辆却在售后环节遭遇了三包服务争议。据车主李先生表示,车辆故障后他联系了创维汽车售后,起初4S店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没撞到没涉水即可走三包,所有费用由厂家承担”。然而当车辆被拖至4S店后,情况却发生了180度转变。售后方告知他,故障原因为线束被动物咬断,不属于三包范围,要求其承担总计约6000元的费用(包含2500元拖车费、3000余元换线费用及400多元人工费)。这一说法让李先生难以接受。他强调,拖车前自己已明确说明车辆“未涉水、未碰撞、未进修理厂”,且保留了当时的电话录音。“来拖车时说都包,拖去就变卦,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李先生质疑道。更让他不满的是,售后人员的服务态度恶劣,整个沟通环节缺乏透明度。针对李先生的投诉,创维汽车方面给出了回应。其称经与授权服务站核实,车辆故障是因线束被动物咬断所致,属于“非质量问题”,根据三包政策,此类情况需由用户承担费用。车企还表示,有聊天记录证明已提前告知李先生非质量问题需自费的条款。但这一解释未能平息李先生的怒火。“他们说有聊天记录,却始终没有拿出来。反而对我的录音证据不闻不问,处理态度太草率了。”李先生指出,自家两台车长期停放,另一台油车从未出现过老鼠咬线的情况,“哪有老鼠专挑最贵的线咬?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故障原因的真实性。”在补充投诉中,李先生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疑虑。由于拖车时他未能全程跟进,现场情况完全由售后单方描述,这让他对“线束被动物咬断”的结论存疑。“如果真是动物咬的,为什么只有这台车遭殃?而且损坏的还是核心线路?”他认为,在缺乏第三方见证的情况下,车企单方面的故障认定难以令人信服。汽车投诉网:截至发稿,李先生与创维汽车的纠纷仍未得到妥善解决。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个案的处理,更暴露了车企在售后服务流程规范化、透明化方面的不足。对于创维汽车而言,如何重拾消费者信任,或许比单纯处理一起投诉更为重要。毕竟,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售后服务质量往往是品牌口碑的重要试金石。
07-04
1.4万
3
1
小陆
小米充电枪价格跳水、配置升级,车主怒诉 "消费欺诈"
07-03
1.3万
1
小陆
创维EV6电池故障,售后甩锅拒担责
07-02
1.5万
1
小陆
米其林轮胎成"脆皮陷阱",特斯拉质保期拒保
07-01
1.5万
小陆
特斯拉座椅饰板成"脆皮面具",保修期内拒绝维修
06-30
1.5万
小陆
特斯拉充电权益无法充电,公司规定死循环,至今无法解决
沈阳车主张先生购买的特斯拉ModelY在保修期内突发充电故障,多次出现"检测到输入电压波动""交流充电受限"等警示,在购买官方"赛博充电权益"后问题依旧无解。特斯拉售后提出需从超出常规距离的取电点重新铺设电缆,却拒绝承担额外费用,导致车主陷入"能开车却充不了电"的尴尬境地。2025年5月,张先生为提升充电便利性,特意购买了特斯拉的赛博充电权益。这套官方宣传的"智能充电解决方案",承诺能通过车辆与电网的实时交互,实现高效安全的充电体验。但从第一次使用开始,这套系统就状况不断:当他将车辆接入自家车位的充电桩时,仪表盘频繁弹出警示——"检测到输入电压波动""电网或车辆出现问题,交流充电受限",原本应便捷的充电过程,变成了反复插拔设备、调试电路的折腾。更让张先生困惑的是,他的车位距离小区电表箱仅38米,这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安装规范中属于标准距离。特斯拉售后人员首次上门检测时,曾初步判断是电网电压不稳导致,但在供电部门出具电压稳定的检测报告后,售后态度发生转变,提出了一个让用户难以接受的解决方案:"需要从更远的取电点重新铺设电缆,距离至少增加50米。"当张先生追问为何标准距离内无法正常使用时,售后人员始终未能给出技术层面的合理解释,只强调"这是公司规定的解决方案"。而张先生的遭遇,其实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问题。随着智能化程度提升,车辆故障诊断越来越依赖厂家后台数据,用户难以自行判断问题所在,形成了"厂家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信息壁垒。当充电故障发生时,特斯拉售后始终未向用户提供详细的检测报告,仅通过远程系统判断故障,这种"黑箱式"服务让用户失去了知情权。面对车企的"技术霸权",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充满艰辛。张先生尝试通过特斯拉官方客服、4S店、消费者协会等多个渠道投诉,但得到的回复始终是"按公司流程处理"。截至发稿,他的车辆仍处于"能行驶但无法充电"的状态,每天不得不绕行数公里到公共充电桩充电,生活便利性大打折扣。并且张先生的诉求很简单:"我只希望车辆能在正常环境下使用,享受应有的保修服务。"这起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实则考验着新兴产业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权益。当汽车变得越来越"智能",企业的服务意识更需要回归本质——技术的价值,终究在于提升用户体验,而非制造新的壁垒。这场充电纠纷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硬件竞争"转向"生态竞争"时必须面对的课题。当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连接能源网络的智能终端,其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更开放的思维:车企不能只关注车辆本身的技术参数,更要考虑充电场景的多样性;不能只追求用户数量的增长,更要维护服务承诺的严肃性。汽车投诉网: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突破,类似的充电纠纷可能会集中爆发。这既需要企业完善技术标准与服务流程,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规范,建立更透明的故障鉴定机制。唯有让技术创新与权益保护同步前行,才能让新能源汽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出行革命"的美好愿景。目前,张先生仍在等待特斯拉的进一步解决方案。他的经历提醒所有消费者: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更要关注企业的服务落地能力——毕竟,一辆无法正常充电的电动车,再智能也只是"四个轮子上的智能手机",而真正的智能出行,应该从用户插上充电枪的那一刻就开始。
06-27
1.7万
1
1
小陆
MG领航固铂轮胎变"麻花",过保成拒修"免死金牌"
06-26
1.7万
小陆
捷豹I-PACE动力电池故障频发,车主欲退换车无果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500万辆,同比增长35%,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售后保障能力正面临严峻考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2024年新能源汽车投诉中,动力电池故障占比达28.7%,位居质量问题首位。其中,“维修方案不明确”“零部件供应周期长”“新旧部件混用导致二次故障”等问题尤为突出。然而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之下,捷豹I-PACE依然是“顶风作案”。车主万先生的捷豹I-PACE,自2023年8月首次出现“混合动力蓄电池故障”后,于2024年8月、9月、11月及2025年3月连续五次爆发同类问题。4S店检测结果显示,故障根源均为动力电池包异常。但厂家采取的维修方式仅为更换损坏的电池组,而非整体更换电池包。“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内的电池组需保持一致性,新旧混用会导致充放电效率失衡,加速整包性能衰减。”一位资讯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程师指出,局部更换电池组看似节省成本,实则可能埋下安全隐患与续航缩水的风险。而且从万先生所说的情况来看,,每次维修后故障短时间内复发,似乎是印证了这一担忧。而且,目前车辆仍处于保修期内,对此车主万先生依据汽车三包,提出诉求:其一,因同一质量问题累计维修超5次且车辆停用超35日,要求退换车;其二,若维修则需整体更换动力电池包,而非局部换组。然而,从2025年3月最后一次故障至今,厂家始终未就整体维修方案给出明确答复。“车放在4S店三个月,每天接到厂家‘正在评估’的回复,却看不到实际行动。”万先生无奈表示,电池故障已严重影响日常出行,而厂家的消极应对更让他对品牌售后信心崩塌。根据汽车三包规定,家用汽车产品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或因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消费者有权要求更换或退货。万先生的情况已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此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维修标准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维护技术规范》明确建议,当电池包内单体电池性能差异超过阈值时,需整体更换以确保系统安全。并且,还有业内专家指出,部分车企为降低售后成本,倾向于局部维修电池包,却忽视了电池组一致性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此类案例若无法妥善解决,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引发行业对动力电池维修标准的信任危机。车主万先生的遭遇,更多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重销售、轻售后”的深层矛盾。在动力电池技术迭代加速、市场渗透率突破30%的当下,车企需正视核心部件售后体系的短板:一方面,应依据《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建立标准化维修流程;另一方面,需投入资源解决电池组一致性难题,避免因“成本思维”透支品牌信任。汽车投诉网:对消费者而言,除依据三包规定维权外,更需关注车企的售后承诺落地性;对行业而言,推动动力电池维修标准的强制化、建立第三方检测评估机制,或许是破解“维修乱象”的关键。唯有让售后保障与技术创新同步前行,新能源汽车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突围”的跨越。
06-26
1.5万
小陆
捷豹I-PACE电池五次"爆雷",厂家打补丁式维修逼停车主三月
06-25
1.6万
小陆
韩泰轮胎龟裂"魔咒",补胎反成拒赔挡箭牌
06-24
1.6万
小陆
赛博充电权益成"电老虎",特斯拉拒担费用坑车主
06-23
1.6万
小陆
玲珑轮胎开裂频发,百年品牌深陷"裂纹魔咒"
06-19
1.7万
小陆
捷豹路虎卖 "盲盒新车”,换新车还需加价
06-18
1.7万
小陆
一个月两次电池故障,凌宝汽车BOX售后遭质疑
06-11
1.9万
1
小陆
合规保养和正规加油仍被拒保?东风标致408质保推诿藏玄机
近日,东风标致408车主仝先生的维权困境,就好像撕开了汽车质保体系中“合规使用却遭拒保”的典型矛盾。据了解,车辆在2025年5月出现发动机剧烈抖动、动力衰减等故障,经4S店检测显示多缸缺火、超级爆震等问题后,但保定中冀威狮4S店竟以“积碳过多、油品问题”为由拒绝履行质保义务,要求车主自费1682元清理积碳并更换火花塞。而车主气愤的关键争议点而是在于,车主提供的全程4S店保养记录与中国石化等正规油站的加油凭证,已充分证明车辆使用完全符合厂商要求,为何4S店仍坚持将故障归咎于用户?而且,从检测报告来看,车辆故障码显示的“第1号气缸超级爆震”“具有损坏催化转化器风险的发动机缺火”等问题,本质上属于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异常工作状态,这类故障通常与点火系统缺陷、燃油喷射异常或发动机设计隐患相关,而非单纯由积碳引发。更值得注意的是,仝先生的车辆仅行驶2.75万公里,按常规保养周期,此时发动机积碳本应处于合理范围,4S店未提供任何积碳厚度检测数据,仅凭4S店从主观判断认定“积碳过多”,显然缺乏技术依据。而在油品方面,车主提供的正规油站加油凭证已证实使用合规燃油,4S店若坚持“油品导致故障”,却始终无法出具燃油成分分析报告,这种“口头推定责任”的做法,实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事实上,此类拒保争议的核心在于“举证责任倒置”的违规操作。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当车主能够证明车辆在质保期内按规定保养、使用合规燃油时,发动机故障应默认由厂商承担质保责任,除非厂商能举证证明故障系用户原因导致。但在此次事件中,4S店在未完成“用户使用不当”举证的前提下,直接要求车主自费维修,本质上是将法定的举证义务强行转嫁消费者,涉嫌违反三包政策。对于消费者而言,应对此类拒保争议需把握两个核心要点:一是要求4S店出具故障成因的书面检测报告,明确积碳程度、燃油杂质含量等关键数据,拒绝“口头判断”;二是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申请介入,通过专业鉴定来屡清责任。汽车投诉网:以“积碳、油品”为由拒保前,必须完成从“经验推断”到“数据举证”的转变,否则任何缺乏科学依据的拒保主张,最终都将演变为品牌公信力的损耗。在车主已用完整证据链证明合规使用的前提下,质保体系若仍沦为逃避责任的工具,损害的终将是整个行业的消费信任基础。
06-10
1.9万
小陆
上一页
1
/
56
下一页
热门资讯
日
周
月
1
务实的新能源路线,吉利醇氢电动汽车打造中国绿色出行新方案
2
奔驰E级实力稳坐行政豪华市场标杆
3
再下一城! 凌渡L赛车助力上汽大众333车队夺得CTCC绍兴柯桥站车队杯冠军
4
试驾比亚迪夏,25万级的家用MPV标杆
5
ID.3 GTX 套件款上市,上汽大众 ID.Festival 玩出彩
6
2025上汽大众ID. RUN畅跑上海苏河畔,够出众才精彩
7
ID.3 GTX套件款重磅上市 上汽大众2025 ID.Festival与用户玩在一起
8
汽车改装“黄金时代”已来 上汽大众提前占位改装新生态
9
从小开到大 上汽大众让品质SUV走进千家万户
10
加速全势能布局 上汽大众上半年终端销量52.3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