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奔腾T55中控屏触控失灵,厂家置之不理
(孙先生)
长安奔奔EV动力电池现隐患,厂家拒认技术缺陷拒保修
(李先生)
蔚来ET5整车漏水致全车断电打不开车门,厂家不予保修
(陈先生)
上汽通用别克昂科旗更换后的大灯出现故障,厂家和4S店推责拒绝处理
(李先生)
雷克萨斯NX车机频繁死机黑屏,品牌方和4S相互推诿不作为
(黄先生)
上汽大众帕萨特车辆出现质量问题,4S已换件维修
(游先生)
长安-逸动车身多处生锈和车漆爆皮掉色严重
(胡先生)
上汽大众途昂双前大灯进水严重,厂家和4S店不负责任不处理
(刘先生)
上汽大众帕萨特大灯外壳无故出现裂纹,厂家至今无人解决
(徐先生)
吉利-星越L智擎保险丝盒子卡扣断裂
(黄先生)
吉利星越L智擎座椅开裂凹陷不回弹和维修后的中控台不平衡,厂家不作为无人处理
(黄先生)
北京越野BJ40车辆存在严重质量问题,4S多次维修无果要求退车
(包先生)
上汽通用别克昂科威S高转速油门踏板有震感,4S店声称正常现象不予处理
(陈先生)
智己汽车L6销售强制消费购车,其服务态度极差
(车先生)
奔驰(进口)GLS级新车维修坑害消费者,厂家的监管责任失职
(况先生)
东风本田CR-V 4S隐瞒利息诱导消费,欺诈行为需严惩
(刘先生)
一汽大众迈腾变速箱机电单元总成故障,要求厂家免费更换维修
(敬先生)
一汽大众迈腾变速箱故障,请求维护消费者权益
(李先生)
吉利新帝豪销售隐瞒未告知车辆信息,要求赔偿
(李先生)
广汽本田皓影高速行车突然亮故障灯且刹车失灵,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沈先生)
奔腾T55中控屏触控失灵,厂家置之不理
(孙先生)
长安奔奔EV动力电池现隐患,厂家拒认技术缺陷拒保修
(李先生)
首页
资讯
投诉
口碑
红黑榜
发表投诉
全部
行业
关注
召回
用车
统计
专题
法规
红黑榜
维修三天,车辆莫名出现划痕,4S店还以照片像素不好拒绝处理
2025年7月,贵阳车主吴先生的特斯拉Model3在维修期间遭遇的一系列糟心事,不仅暴露了特斯拉售后服务的漏洞,更展出车主在弱势里的无可奈何。据车主吴先生表示,7月13日,吴先生将行驶里程仅8600公里、仍在保修期内的车辆送至贵阳孟关特斯拉钣喷中心维修,交接时双方验车拍照确认无划痕;但没想到7月16日取车时,车辆左前门、后门把手附近突然出现20多处明显划痕,更伴随左后门掉漆、把手附近凹陷等问题。面对如此直观的损伤,工作人员却以“使用造成”“照片像素不好”等说辞推诿,甚至在吴先生出示交接时的现场记忆与常识判断后,仍坚持逃避责任,其态度之强硬、专业度之欠缺,着实令人咋舌。这些划痕从常理判断,20多处利器造成的密集损伤,显然超出了“正常使用”的范畴,更不可能在短短三天内由车主“凭空制造”。交接时十几分钟的仔细验车流程,本应是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却被一句“像素不好”轻描淡写地否定。更值得警惕的是,除了划痕,车辆还出现掉漆和凹陷,多重问题叠加,足以说明维修期间的保管环节存在严重疏漏,而售后人员的第一反应不是排查问题、弥补过失,而是急于撇清关系,这种处理方式无疑将企业形象推向了信任危机的边缘。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品牌,特斯拉的服务体系本应与其市场地位相匹配。但从这条投诉来看,售后服务的“软实力”显然未能跟上品牌扩张的速度。一方面,维修环节的品控机制形同虚设,车辆在店内停留期间,为何会出现多处人为损伤?是否存在维修人员操作不当或保管疏忽?这些本应通过内部追溯体系快速查清的问题,却成了一笔糊涂账。另一方面,面对消费者的合理质疑,一线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与责任担当,将“甩锅”作为第一选择,这种服务态度的偏差,比车辆的划痕更伤消费者的心。但事实上车主的愤怒,不仅源于财产受损,更源于被冤枉的委屈。当企业凭借信息差和强势地位否定事实时,车主往往陷入“百口莫辩”的困境。验车照片或许存在像素局限,但肉眼可见的划痕密度与形态,足以形成常识性判断;交接时的共同在场,本应是信任的基石,却被售后的傲慢击碎。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提出维修、赔偿、赔礼的诉求,既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行为,也是对企业服务底线的拷问。此事更值得特斯拉反思一下,汽车售后服务的本质,是为消费者解决问题,而非制造新的矛盾。当车辆在维修期间出现损伤,企业首先应展现的是直面问题的诚意,而非预设“消费者找茬”的防御姿态。建立完善的维修期间监控机制、明确责任划分标准、加强员工服务培训,这些本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功课。特斯拉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标签的品牌,更应在服务细节上体现温度与专业,否则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弥补信任的裂痕。汽车投诉网:吴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它恰恰反映出当前汽车售后市场中,部分商家仍存在“重销售、轻服务”的短视思维。殊不知,在信息透明的时代,一次推诿可能失去一位客户,一次冷漠可能引发一片质疑。对于企业而言,正视并解决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更是维护品牌声誉的长远之计。希望这场划痕纠纷能成为一面镜子,让更多企业看清:真正的品牌价值,不仅在于产品的品质,更在于面对问题时的担当与诚意。
07-23
1.4万
1
小陆
特斯拉维修中心变"划痕工坊",Model 3修完多了20道疤
07-22
1.7万
2
小陆
特斯拉ModelY新车刹车异响,车主只需要修好车辆为何这么难?
2025年7月,车主反应的特斯拉ModelY的制动异响的故障问题,把特斯拉再次推向公众视野。不仅是因为故障问题,更折射出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消费者权益保障与企业服务体系之间的深层矛盾。根据车主胡先生表示,去年12月17日购入特斯拉ModelY,然而仅半年后的8月4日,车辆便出现刹车严重异响问题导致车主头疼不已。在首次送修时,特斯拉维修中心经过打磨处理后,能让异响短暂消失,但是没想到次日便恢复如初。此后,维修中心给出车主录制异响音频之后,便可以更换刹车片的承诺。但没想到直至2025年7月6日,当车主再次寻求解决时,却遭遇180度转折:维修中心以"超出质保期"为由拒绝处理。这条投诉的主要问题,则是集中在质保期内的责任界定。胡先生明确表示,首次反馈问题时车辆处于保修范围内,且维修顾问从未提示过处理时限。并且特斯拉单方面将刹车异响归为"正常现象"的定性,不仅违背基本的产品质量逻辑,制动系统作为汽车安全核心部件,任何异常声响都应被视作预警信号。而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汽车三包当中表示,制动系统属于主要零部件,其性能故障在质保期内理应获得彻底修复。而特斯拉将问题简化为"正常现象"的做法,实质是对法定保修义务的规避。但其实更令人忧虑的是企业的反馈。2025年7月6日胡先生拨打官方投诉电话后,直至投诉记录生成的7月11日,始终未收到任何回复,7月9日的再次尝试也以未接通告终。这种"投诉无门"的状态,与特斯拉作为全球知名车企的品牌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的今天,售后服务体系的响应速度与解决能力,早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而特斯拉在此事件中展现的消极态度,无疑会动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根基。再回到维修记录中的细节。根据维修单据显示,针对"倒车时刹车严重异响"的问题,企业先后给出"建议磨合""无法复现故障""已排除故障"等模糊结论,却始终未进行系统性检测。这种敷衍式处理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体系的不成熟,面对制动系统异响这类高频问题缺乏标准化解决方案;二是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缺失,将本应主动排查的故障,转化为需要消费者"自证问题"的被动局面。对于特斯拉而言,此次投诉是一次反思服务体系的契机。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其不仅需要在技术创新上保持领先,更应在服务标准上树立标杆。完善质保期内的问题跟踪机制,建立故障处理的闭环流程,加强服务人员的责任培训,这些基础工作的完善,远比花哨的营销话术更能赢得市场认可。胡先生的诉求其实简单而合理:修好车,得到一句真诚的回应。但就是这样朴素的愿望,却在企业复杂的服务体系中屡屡碰壁。这提醒所有汽车企业,当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早已超越单纯的买卖交易,而是建立在长期信任基础上的伙伴关系。忽视消费者的合理诉求,最终损耗的将是品牌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汽车投诉网:此次刹车异响投诉事件,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的隐忧。当技术迭代的速度超过服务体系的进化节奏,当企业规模的扩张忽视了消费者权益的底线,再先进的车型也难以赢得市场的持久青睐。希望胡先生的遭遇能成为行业改进的契机,让每一位车主的合理诉求都能得到尊重与回应,这才是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07-18
1.6万
1
小陆
一汽奥迪Q5的"刹车惊魂",刹车软管就玩"金蝉脱壳"
07-17
1.8万
小陆
思皓E50A的"吸血鬼电池",13万买了个"电动祖宗"
07-16
1.7万
3
小陆
荣威D7混动版成"水帘洞",8000公里新车漏水
07-15
1.7万
3
小陆
特斯拉Model Y的"刹车奏鸣曲",异响修到质保期变"薛定谔的猫"
07-14
1.6万
1
小陆
小米YU7大面积退订,系统崩了、信任崩了,谁来为用户买单?
2025年6月26日晚,小米汽车YU7发布会的火热程度有多高,相信也不用多说了吧,本来是一场破历史的购车热潮,但小米汽车的不成熟却引发诸多问题,甚至出现大面积退订现象。多位车主反馈,在订购过程中遭遇系统故障、交付时间误导及定金退还难等问题。例如准车主苏先生早早就提前完成个人信息填写并与线下销售确认配置,于当晚22:00准时在小米汽车APP提交订单,却因系统BUG持续报错“每人/企业限购1单”,30分钟后才成功下单并支付0.5万元订金。系统及销售均告知“锁定订单后预计8月开启首批交付”,但几天后交付周期突然变为44至47周,远超预期。除此之外,高先生同样在6月26日下单,锁单时APP显示“8月开启首批交付”,但两天后交付时间变为44-47周。由于其旧车已售出,急需用车的他提出“今年必须交车,否则订金退一赔三”的诉求。杨先生则表示,锁单时未提示交付日期,数小时后才显示需53周,下单时“首批8月交付”的提示存在明显诱导性,他因此要求退款。除了这些部分投诉外,针对“小米汽车-YU7锁单后无法退定金”的准车主,也纷纷抱团希望小米汽车厂家能够解决问题。而这集体投诉的核心问题主要是抢购系统故障导致锁单延迟及排产周期延长,订车时显示的交车时间与后续严重不符,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不退定金。车主们的诉求集中在退款、赔礼道歉及解决交付问题上。小米汽车出现大面积退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近期小米汽车的历程来看,此前小米SU7Ultra车型就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问题引发轩然大波。车主花费4.2万元选装的所谓“碳纤维前舱盖”,实际只有风道部分是碳纤维材质,主体结构依然是铝合金。这种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让用户感觉受到欺骗,极大地损害了小米汽车在用户心中的信任度。原本对小米品牌充满期待,基于对品牌的信任而选择下单的用户,在发现宣传存在不实后,自然对后续购买的小米汽车产品质量、宣传真实性等产生怀疑,进而选择退订。小米汽车在车辆性能参数方面的“神操作”也让用户不满。如“赛道模式”被锁定,与发布会宣传的1548匹马力性能不符。用户购买汽车时,性能参数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当实际情况与宣传大相径庭时,用户对产品的价值判断发生改变,认为产品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这也成为退订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小米汽车的售后服务在一些事件处理上也不尽如人意。例如,有车主车辆出现刹车失灵故障,小米公关总经理回应称是“软件误识别”,但车主提供的数据却显示刹车压力在关键时刻归零,且送到交付中心检测后车辆突然“自愈”,售后坚称刹车没失效。这种对故障的处理方式,让用户对小米汽车的售后保障能力产生担忧,害怕后续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从而选择退订。在小米YU7此次事件中,交付周期的巨大变动是导致退订的重要因素。归根结底还是小米汽车的产能不足。小米YU7上市18小时锁单量达24万台,确实在汽车圈以及汽车历史上是破时代破纪录的伟绩,但是自信一想,小米汽车现有的一期工厂年产能仅15万辆,而二期工厂要在今年7月才启动,要怎样才能吃得下这头一天的订单呢?现在也有用户反应,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7-60周(约13个月),Max版也需37-40周。甚至还有用户表示,销售在锁单前未明确披露产能排期规则,甚至仅口头承诺“年前提车”,实际交付时间远超预期。用户在购车时,交付时间是重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对于像高先生这样卖掉旧车等待新车的用户。当交付时间从原本宣传的8月首批交付,突然变为44-47周甚至53周,这意味着用户可能要面临长时间无车可用的不便,还可能因交付跨年度面临购置税增加等额外经济成本,所以不少用户选择退订以避免损失。汽车投诉网:目前,小米汽车相关投诉量已达139宗,多数投诉仍处于处理中,用户期待小米汽车能正视问题,通过合理赔偿、优化交付计划或完善退款机制等方式,切实保障购车者的合法权益,重塑市场信任,否则小米汽车在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07-11
1.9万
小陆
小米YU7的"薛定谔交付",系统BUG把车主逼成"秒杀陪跑员"
07-10
1.8万
小陆
北京X7天窗成"自动接雨器",说明书漏洞坑惨车主
07-09
1.6万
1
小陆
韩泰轮胎“早衰”,2.6万公里严重磨损
07-08
1.6万
1
小陆
小米YU7锁单“变卦”,车主怒斥“产能欺诈”
07-07
1.9万
小陆
创维汽车EV6三包承诺成空谈?车主质疑服务诚信
近日,云南玉溪的李先生所拥有的创维汽车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故障,根据其在汽车投诉网上的投诉信息显示,李先生于2024年4月11日购入的创维EV62022款620欢乐版,在行驶至10202公里时出现故障,本应处于保修内的车辆却在售后环节遭遇了三包服务争议。据车主李先生表示,车辆故障后他联系了创维汽车售后,起初4S店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没撞到没涉水即可走三包,所有费用由厂家承担”。然而当车辆被拖至4S店后,情况却发生了180度转变。售后方告知他,故障原因为线束被动物咬断,不属于三包范围,要求其承担总计约6000元的费用(包含2500元拖车费、3000余元换线费用及400多元人工费)。这一说法让李先生难以接受。他强调,拖车前自己已明确说明车辆“未涉水、未碰撞、未进修理厂”,且保留了当时的电话录音。“来拖车时说都包,拖去就变卦,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李先生质疑道。更让他不满的是,售后人员的服务态度恶劣,整个沟通环节缺乏透明度。针对李先生的投诉,创维汽车方面给出了回应。其称经与授权服务站核实,车辆故障是因线束被动物咬断所致,属于“非质量问题”,根据三包政策,此类情况需由用户承担费用。车企还表示,有聊天记录证明已提前告知李先生非质量问题需自费的条款。但这一解释未能平息李先生的怒火。“他们说有聊天记录,却始终没有拿出来。反而对我的录音证据不闻不问,处理态度太草率了。”李先生指出,自家两台车长期停放,另一台油车从未出现过老鼠咬线的情况,“哪有老鼠专挑最贵的线咬?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故障原因的真实性。”在补充投诉中,李先生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疑虑。由于拖车时他未能全程跟进,现场情况完全由售后单方描述,这让他对“线束被动物咬断”的结论存疑。“如果真是动物咬的,为什么只有这台车遭殃?而且损坏的还是核心线路?”他认为,在缺乏第三方见证的情况下,车企单方面的故障认定难以令人信服。汽车投诉网:截至发稿,李先生与创维汽车的纠纷仍未得到妥善解决。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个案的处理,更暴露了车企在售后服务流程规范化、透明化方面的不足。对于创维汽车而言,如何重拾消费者信任,或许比单纯处理一起投诉更为重要。毕竟,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售后服务质量往往是品牌口碑的重要试金石。
07-04
1.7万
3
1
小陆
小米充电枪价格跳水、配置升级,车主怒诉 "消费欺诈"
07-03
1.6万
1
小陆
创维EV6电池故障,售后甩锅拒担责
07-02
1.8万
2
小陆
米其林轮胎成"脆皮陷阱",特斯拉质保期拒保
07-01
1.7万
小陆
特斯拉座椅饰板成"脆皮面具",保修期内拒绝维修
06-30
1.7万
小陆
特斯拉充电权益无法充电,公司规定死循环,至今无法解决
沈阳车主张先生购买的特斯拉ModelY在保修期内突发充电故障,多次出现"检测到输入电压波动""交流充电受限"等警示,在购买官方"赛博充电权益"后问题依旧无解。特斯拉售后提出需从超出常规距离的取电点重新铺设电缆,却拒绝承担额外费用,导致车主陷入"能开车却充不了电"的尴尬境地。2025年5月,张先生为提升充电便利性,特意购买了特斯拉的赛博充电权益。这套官方宣传的"智能充电解决方案",承诺能通过车辆与电网的实时交互,实现高效安全的充电体验。但从第一次使用开始,这套系统就状况不断:当他将车辆接入自家车位的充电桩时,仪表盘频繁弹出警示——"检测到输入电压波动""电网或车辆出现问题,交流充电受限",原本应便捷的充电过程,变成了反复插拔设备、调试电路的折腾。更让张先生困惑的是,他的车位距离小区电表箱仅38米,这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安装规范中属于标准距离。特斯拉售后人员首次上门检测时,曾初步判断是电网电压不稳导致,但在供电部门出具电压稳定的检测报告后,售后态度发生转变,提出了一个让用户难以接受的解决方案:"需要从更远的取电点重新铺设电缆,距离至少增加50米。"当张先生追问为何标准距离内无法正常使用时,售后人员始终未能给出技术层面的合理解释,只强调"这是公司规定的解决方案"。而张先生的遭遇,其实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问题。随着智能化程度提升,车辆故障诊断越来越依赖厂家后台数据,用户难以自行判断问题所在,形成了"厂家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信息壁垒。当充电故障发生时,特斯拉售后始终未向用户提供详细的检测报告,仅通过远程系统判断故障,这种"黑箱式"服务让用户失去了知情权。面对车企的"技术霸权",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充满艰辛。张先生尝试通过特斯拉官方客服、4S店、消费者协会等多个渠道投诉,但得到的回复始终是"按公司流程处理"。截至发稿,他的车辆仍处于"能行驶但无法充电"的状态,每天不得不绕行数公里到公共充电桩充电,生活便利性大打折扣。并且张先生的诉求很简单:"我只希望车辆能在正常环境下使用,享受应有的保修服务。"这起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实则考验着新兴产业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权益。当汽车变得越来越"智能",企业的服务意识更需要回归本质——技术的价值,终究在于提升用户体验,而非制造新的壁垒。这场充电纠纷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硬件竞争"转向"生态竞争"时必须面对的课题。当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连接能源网络的智能终端,其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更开放的思维:车企不能只关注车辆本身的技术参数,更要考虑充电场景的多样性;不能只追求用户数量的增长,更要维护服务承诺的严肃性。汽车投诉网: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突破,类似的充电纠纷可能会集中爆发。这既需要企业完善技术标准与服务流程,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规范,建立更透明的故障鉴定机制。唯有让技术创新与权益保护同步前行,才能让新能源汽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出行革命"的美好愿景。目前,张先生仍在等待特斯拉的进一步解决方案。他的经历提醒所有消费者: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更要关注企业的服务落地能力——毕竟,一辆无法正常充电的电动车,再智能也只是"四个轮子上的智能手机",而真正的智能出行,应该从用户插上充电枪的那一刻就开始。
06-27
1.8万
1
1
小陆
MG领航固铂轮胎变"麻花",过保成拒修"免死金牌"
06-26
1.8万
小陆
捷豹I-PACE动力电池故障频发,车主欲退换车无果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500万辆,同比增长35%,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售后保障能力正面临严峻考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2024年新能源汽车投诉中,动力电池故障占比达28.7%,位居质量问题首位。其中,“维修方案不明确”“零部件供应周期长”“新旧部件混用导致二次故障”等问题尤为突出。然而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之下,捷豹I-PACE依然是“顶风作案”。车主万先生的捷豹I-PACE,自2023年8月首次出现“混合动力蓄电池故障”后,于2024年8月、9月、11月及2025年3月连续五次爆发同类问题。4S店检测结果显示,故障根源均为动力电池包异常。但厂家采取的维修方式仅为更换损坏的电池组,而非整体更换电池包。“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内的电池组需保持一致性,新旧混用会导致充放电效率失衡,加速整包性能衰减。”一位资讯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程师指出,局部更换电池组看似节省成本,实则可能埋下安全隐患与续航缩水的风险。而且从万先生所说的情况来看,,每次维修后故障短时间内复发,似乎是印证了这一担忧。而且,目前车辆仍处于保修期内,对此车主万先生依据汽车三包,提出诉求:其一,因同一质量问题累计维修超5次且车辆停用超35日,要求退换车;其二,若维修则需整体更换动力电池包,而非局部换组。然而,从2025年3月最后一次故障至今,厂家始终未就整体维修方案给出明确答复。“车放在4S店三个月,每天接到厂家‘正在评估’的回复,却看不到实际行动。”万先生无奈表示,电池故障已严重影响日常出行,而厂家的消极应对更让他对品牌售后信心崩塌。根据汽车三包规定,家用汽车产品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或因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消费者有权要求更换或退货。万先生的情况已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此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维修标准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维护技术规范》明确建议,当电池包内单体电池性能差异超过阈值时,需整体更换以确保系统安全。并且,还有业内专家指出,部分车企为降低售后成本,倾向于局部维修电池包,却忽视了电池组一致性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此类案例若无法妥善解决,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引发行业对动力电池维修标准的信任危机。车主万先生的遭遇,更多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重销售、轻售后”的深层矛盾。在动力电池技术迭代加速、市场渗透率突破30%的当下,车企需正视核心部件售后体系的短板:一方面,应依据《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建立标准化维修流程;另一方面,需投入资源解决电池组一致性难题,避免因“成本思维”透支品牌信任。汽车投诉网:对消费者而言,除依据三包规定维权外,更需关注车企的售后承诺落地性;对行业而言,推动动力电池维修标准的强制化、建立第三方检测评估机制,或许是破解“维修乱象”的关键。唯有让售后保障与技术创新同步前行,新能源汽车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突围”的跨越。
06-26
1.6万
小陆
上一页
2
/
57
下一页
热门资讯
日
周
月
1
新央企新气象,深蓝S05上新,品牌转型进入快车道
2
双车出击,势头强劲!途观家族7月销量16,537万辆 同比增长57.5%
3
韩红现身成都车展 现场激动下单国产豪车
4
再传捷报!途岳家族7月销售12,291辆
5
新凌渡L重磅亮相:GTS车型强势回归,性能平权定义运动轿跑新标杆
6
上新进行时 上汽大众前7月累计终端热销60.5万辆
7
上汽大众ID.3夏季高环测试表现出众 小型车极限里程、续航达成率三榜第一
8
极氪9X正式开启预售,多地门店人气火爆
9
上市一周年!销量超10万台!途岳新锐2026款惊喜回馈
10
GT不熄 凌感全开 全新凌渡L高能登陆保时捷体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