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通用汽车总裁:凯迪拉克CT6不该停产,雪佛兰Bolt将回归通用汽车总裁:凯迪拉克CT6不该停产,雪佛兰Bolt将回归10月20日消息,通用汽车总裁马克・鲁斯在接受外媒motor1采访时坦言,凯迪拉克CT6当初不该被砍掉。然而在当时,此举却是不得不作出的“艰难抉择”。2020年,底特律的亨姆特拉米克工厂被改造成FactoryZero,用于生产电动皮卡和SUV。然而这场转型并未如预期般顺利,由于GMC悍马EV和凯迪拉克凯雷德IQ的市场需求疲弱,约有280名员工在今年年底之前处于“休假”状态。CT6在北美于2020年停产,在中国市场则继续销售,并在2023年迎来了第二代车型。与此同时,CT4、现款CT5正逐步退市,搭载燃油发动机的新一代CT5已经正式启动研发。鲁斯还透露,他同样后悔雪佛兰早早停产初代Bolt。Bolt系列将在2027年回归,不过新车型将不再是掀背车,而是取代跨界版BoltEUV,拥有更快的充电速度、更高的续航里程,定价29990美元(约合21.3万元人民币),将成为美国市场上最便宜的电动汽车。鲁斯回顾更早的往事时表示,EV1(通用1996-1999年生产的一款电动汽车)也不该被取消,但他强调自己当时并未在通用任职:“EV1时期我不在公司,那确实是通用不该犯的错误之一。取消那款车实在太可惜了,那真是一款出色的电动汽车。”该媒体今天的报道提到,鲁斯认为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未达通用当初的预期,但“进程仍在推进”。不过,从批准开发新款燃油CT5这一举动来看,凯迪拉克显然正在收回原定于本十年末实现全面电动化的计划。1天前6212田秋怡
别克至境L7正式开启全国交付,售价17.39万元起,配备1.5T增程动力 别克至境L7正式开启全国交付,售价17.39万元起,配备1.5T增程动力 10月20日消息,别克至境L7汽车现已正式开启全国交付,是别克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旗下的首款旗舰轿车,基于“逍遥”超级融合架构打造,配备1.5T增程动力,官方指导价17.39万元起。据介绍,这款汽车采用“水生美学”设计语言,长宽高分别为5032×1952×1500mm,轴距3000mm,搭配星空展翼大灯组和主动进汽式格栅,提高辨识度,尾部则配备溜背式造型,搭载贯穿式灯带,融入智驾“小蓝灯”,颇有轿跑的动感。动力方面,新车基于奥特能2.0平台,搭载“真龙”增程混动系统,采用1.5T发动机+后置永磁同步电机组合设计,电机功率252kW,零百加速时间5.9秒,百公里综合能耗低至0.5L,纯电续航里程达到302km,综合续航可达1420km,支持130kW快充。内饰方面,至境L7采用了灰白色风格,配备10.25英寸液晶仪表和15.26英寸中控大屏,搭载高通最新的SA8775P芯片,算力可达72TOPS,支持分屏显示,实现主副驾专屏专用,还配有50英寸全景AR-HUD系统,可直接在挡风玻璃处显示导航信息等详细参数。此外,这款汽车还配备NAPPA真皮座椅,配备有座椅加热、通风和按摩功能,拥有27扬声器BuickSound音响系统,智驾则采用MomentaR6飞轮大模型,提供“无断点”城市NOA、业内首批“不停车一件泊入”等特性,可实现全场景辅助驾驶。该车各配置官方指导价如下:尊享版:17.39万元奢享版:18.69万元尊享逍遥智行版:19.39万元奢享逍遥智行版:20.69万元艾维亚:21.99万元1天前7967田秋怡
保时捷Panamera Turbo GT原型车曝光,赛道化特征显著保时捷Panamera Turbo GT原型车曝光,赛道化特征显著10月21日消息,汽车媒体CarBuzz昨日(10月20日)发布博文,分享了一组在纽伯格林赛道附近抓拍到的图片,展示了保时捷正在测试的Panamera四门轿跑原型车,预估将被命名为PanameraTurboGT。外观方面,该媒体指出这款原型车展现了强烈的赛道化特征。首先,该车配备了尺寸巨大的固定式后尾翼,与普通Panamera车型采用的可伸缩主动式尾翼截然不同,旨在高速下提供更强的下压力。其次,车轮内部清晰可见大尺寸的碳陶瓷刹车盘,这种顶级配置能提供卓越的抗热衰减性能,确保车辆在赛道上长时间激烈驾驶的制动稳定性。此外,车身还出现了保时捷GT车型标志性的前翼子板通风口,用于导出轮拱内的高压气流,以降低车头升力并辅助刹车系统散热。动力方面,援引博文介绍,该原型车发出了清晰无误的V8引擎轰鸣声。同时,车身上的黄色贴纸是其搭载高压电池系统的明确标志,表明它是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该媒体据此推测,新车可能采用了类似CayenneTurboGT的高性能V8发动机(650马力)与现有TurboSE-Hybrid的电动机组合,通过进一步压榨V8发动机,这套混动系统的综合输出功率有望突破当前旗舰的771马力,达到接近800马力的惊人水平。这款全新PanameraTurboGT的出现,或将引发保时捷内部的一场“最速之争”。目前,纽博格林赛道最速四门轿车的纪录由小米SU7Ultra(7分04秒957)保持,而保时捷自家的TaycanTurboGT圈速(7分07秒55)快于现款Panamera(7分24秒172)。1天前6696田秋怡
2026款凯迪拉克CT6将于10月22日上市,盲订享膨胀金权益 2026款凯迪拉克CT6将于10月22日上市,盲订享膨胀金权益 10月19日消息,近日,上汽通用凯迪拉克宣布旗下2026款凯迪拉克CT6车型将于10月22日正式上市。据悉,该车此前已开启盲订,盲订期可享受999元定金抵3000元购车金的膨胀金权益。凯迪拉克CT6基于专属的Omega后驱平台打造,是上汽通用凯迪拉克品牌轿车阵容中的旗舰产品。本代凯迪拉克CT6于2023年5月首次上市并销售至今,提供28T风尚型、28T豪华型、28T尊贵型和28T铂金型四款车型配置,官方指导价为35.97万-46.97万元。作为改款车型,新款凯迪拉克CT6将搭载磁浮底盘,车系阵容或将精简至三款并重新命名,动力系统的调整可能性不大。参考2023款凯迪拉克CT6,该车全系搭载型号为LSY的2.0T发动机,最大功率174kW,峰值扭矩350N・m,传动系统匹配10挡手自一体变速箱,采用后轮驱动。外观方面,该车与在售2023款基本一致,前脸匹配家族式多边形的盾形轮廓,采用星瀑式自适应非直射型LED大灯。车身使用传统造型门把手,匹配18/19英寸轮毂;车尾延续鸭尾式设计,匹配LED飞翼尾灯,继承经典钻石切割设计元素。内饰方面,该车匹配12.3英寸全彩数字仪表盘,低/中配车型应用黑/灰双色和米色内饰,顶配车型额外增加红/黑双色内饰,额外提供升级后的MRC磁浮底盘、感应尾门、Nappa真皮座椅、前排座椅记忆等功能。1天前7138田秋怡
理想老车主的“电池升级焦虑”:想要大电池,难在哪?理想老车主的“电池升级焦虑”:想要大电池,难在哪?关于理想的讨论,老车主们最关心的话题绕不开“电池升级”——眼看着友商推出80度大电池,不少人忍不住问:“理想会不会跟进?老车主能不能掏钱升级?”可翻完评论区的讨论才发现,这份期待背后,藏着法规、成本和品牌策略三道难跨的坎。老车主的诉求很直接:友商的大电池能带来更长纯电续航,理想要是出类似配置,哪怕自己花钱也想给爱车升级。有人提到“城里开180公里够用,但跑长途还是想多些纯电里程”,还有人羡慕零跑的80.3kWh电池和增程CTC技术,盼着理想也能有类似方案。甚至有已经卖掉理想ONE的车主调侃“想笑”,暗戳戳表达对老车缺乏升级支持的遗憾。但现实远比期待骨感,最大的阻碍来自法规。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换技术上没问题,法规上不允许”,汽车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更换和升级涉及车辆安全认证,不是简单换个电池就能上路,除非理想能和相关部门协商出特殊方案,否则老车升级电池在合规层面就很难行得通。成本和品牌策略也让升级变得不现实。有评论算过一笔账:理想老车型保有量不小,要是开放电池升级,无论是提供电池本身,还是配套的技术调试,都需要大量成本投入,“民营企业不会轻易掏这个腰包”。而且从理想对理想ONE老车主的过往做法来看,品牌更倾向于推动新车销售,而非为老车提供大规模升级服务——就像有车主说的“你当时买的时候没有的,往后也不会有”,除非是流媒体后视镜这类小配置,核心的电池升级很难提上日程。还有人关注到安全问题,比如零跑的大电池占用了车身缓冲空间,有网友担心“发生碰撞时电池直接吸能,不够安全”,这也意味着理想即便要推大电池,也得在续航和安全之间找平衡,不会轻易照搬友商方案。对老车主来说,或许只能接受“纯电续航够用就好”的现实,至于电池升级,大概率还只能是“做做梦”。2天前9097田秋怡
小米汽车的 “流量围城”:被舆论裹挟,还是自身的必经之路?小米汽车的 “流量围城”:被舆论裹挟,还是自身的必经之路?在社交平台的讨论场域中,小米汽车正深陷一场由流量编织的“舆论困局”。一边是铺天盖地的负面声浪,被指“养活了大批自媒体”;另一边,支持与质疑的观点激烈碰撞,将小米汽车推至行业观察的聚光灯下,而这背后,实则折射出跨界造车者普遍面临的行业阵痛与破局难题。有观点尖锐指出,当下指向小米的负面舆论强度,若落在其他任何一家中国车企身上,大概率撑不过一个月,唯有新入局者出现,才可能分散这种集中的舆论火力。评论区的讨论,进一步拆解着这一舆论生态:有人举例,部分媒体通过截取雷军发言片段进行断章取义,或是以“据传闻”等模糊表述为引,炮制出带有负面倾向的文章;也有人直言,像“门把手”这类问题,在小米身上被过度放大,甚至被贴上“黑公关操作”的标签,可其他品牌更严重的同类问题,却未得到同等关注度,还有评论略带讽刺地暗示,是行业对手斥巨资在系统性地对小米进行舆论打击。然而,质疑的声音也从未缺席。不少人认为,小米本身就是凭借流量崛起的品牌,如今遭遇流量反噬,本就是商业世界的正常逻辑;也有人点破,连发布相关讨论的参与者,其实也在无形中利用着这波流量红利。更有评论直接将矛头指向产品,暗示门把手等问题若不解决,可能需要启动召回程序。深究其根源,小米汽车的舆论困境,或许是“跨界者”身份带来的必然代价。作为汽车行业的新进入者,小米的每一步动作都被置于高倍放大镜下审视。这种审视,既源于外界对“小米造汽车”的超高期待,期待其能带来行业变革;也源于汽车行业既有的竞争格局,新玩家的入场,难免触动旧有利益格局,引发舆论层面的博弈。对于小米而言,破局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纠结舆论的裹挟,而在于如何以“造车者”的身份真正扎根行业。汽车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技术壁垒,流量能带来一时的关注,却无法支撑长期的市场立足。小米需要沉下心来,用扎实的产品力去回应质疑——无论是车辆的可靠性、智能化体验,还是服务体系的搭建,只有当产品真正经得起市场检验,才能在汽车领域站稳脚跟,从“流量焦点”转变为“行业标杆”。而这,不仅是小米的课题,也是所有跨界造车者需要直面的行业隐喻。2天前9364田秋怡
“小米事故” 成传播现象,舆论监督还是流量过敏?“小米事故” 成传播现象,舆论监督还是流量过敏?当“小米事故”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舆论场的讨论早已超越事故本身,演变成流量逻辑与产业理性的激烈碰撞。从成都酒驾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的争议,到武汉SU7失控事件的刷屏,每一次小米汽车相关事故的发酵,都在拷问:舆论对新势力的审视,是在推动产业进步,还是陷入了流量驱动的非理性狂欢?小米作为跨界造车的顶流玩家,自带“流量体质”。其前期依靠“雷军IP”“生态链协同”快速破圈,收获了远超传统车企的关注度。这种流量红利在事故发生时,便转化为“放大镜效应”——任何与小米汽车相关的负面事件,都会被舆论迅速捕捉、放大。从传播链条看,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天然倾向于“冲突性”“话题性”内容。“小米汽车事故”的关键词,能瞬间触发算法流量池,让相关视频、文章获得千万级曝光。部分媒体与博主为了流量,甚至刻意模糊事故责任(如成都事故中“酒驾”是核心原因,却被“车门问题”抢去焦点),用“小米汽车不安全”的简化叙事博取关注。这种流量逻辑下,事故的“新闻价值”被异化为“流量价值”,舆论监督的严肃性被消解。站在汽车产业的理性视角,小米汽车的处境更显复杂。作为新势力,小米在供应链整合、生产工艺成熟度上,本就需要时间打磨。以“车门打不开”争议为例,汽车碰撞后车门能否打开,受碰撞角度、力度、车身结构变形等多重因素影响,并非单一“质量问题”就能定性。但在流量裹挟下,专业的技术讨论被简化为“小米汽车设计缺陷”的情绪化批判。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舆论偏向可能对产业创新造成伤害。小米SU7Ultra的“赛道级性能”“智能座舱生态”等创新点,本是新势力推动行业进步的尝试,但事故舆论的持续发酵,让公众对其技术投入的关注度远低于对“负面事件”的猎奇,进而可能打击企业长期创新的积极性。评论区的撕裂,正是这种矛盾的微观投射:有人喊出“享受流量红利就要接受反噬”,将小米的困境归因于“流量自负”;有人强调“新势力更该被监督”,认为高关注度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有人理性指出“预付定金是行业常规”,反驳对小米“割韭菜”的标签化批判。这种撕裂背后,是舆论监督的边界与流量经济的伦理在碰撞。真正的舆论监督,应是基于事实的专业追问(如要求小米公开碰撞测试数据、透明化车门设计逻辑),而非被流量裹挟的情绪宣泄;而企业要突破“流量困境”,最终仍需回归产品本身——只有用可靠的质量、透明的沟通,才能在舆论场建立真正的信任,让流量红利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而非反噬自身的枷锁。当“小米事故”的讨论从“事故本身”延伸到“舆论生态”,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流量时代的舆论监督,既保持对企业的鞭策力,又不失产业发展的理性温度。2天前8890田秋怡
小米的今天:互联网打法与工业逻辑的碰撞,不是得罪人那么简单小米的今天:互联网打法与工业逻辑的碰撞,不是得罪人那么简单社交平台上“小米困境是行业集体清算”的论调持续发酵,更有声音抛出“雷军四宗罪”,将问题归咎于小米互联网打法触动了传统行业利益。但拨开“得罪人”的舆论迷雾会发现,小米当下的挑战,本质是互联网流量思维与工业制造底层逻辑的深层博弈,是企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转型期的必然阵痛。小米的互联网打法曾是颠覆行业的“利刃”。2010年入局手机行业时,传统厂商还依赖线下渠道层层加价,小米以“线上直销+高性价比”击穿价格壁垒,用MIUI系统绑定用户流量,再通过互联网服务变现,这套“硬件贴钱换流量”的模式,快速撕开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口子。随后拓展生态链时,小米延续“投资+赋能”的轻资产模式,短短几年孵化出上百款生态链产品,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构建起庞大的消费电子矩阵。这种打法的核心是“效率优先”,靠快速迭代、流量聚合抢占市场,在行业增量期确实所向披靡——毕竟当市场还在扩张时,用户更关注“性价比”和“新鲜感”,对技术沉淀、品控细节的要求相对宽松。但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工业制造的“硬门槛”开始显现,互联网打法的局限性也暴露无遗。工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快速迭代”能替代的,而是需要长期投入的技术研发、供应链掌控力和品控体系。以智能手机为例,小米多年来在芯片、影像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上依赖外部供应商,自研芯片澎湃S系列虽有突破,但与高通、联发科等头部企业仍有差距;在品控上,早期“为性价比压缩成本”的策略,导致部分机型出现发热、续航等问题,至今仍影响品牌高端化认知。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种短板更被放大——汽车工业讲究“千台级品控一致性”“十年级可靠性验证”,小米作为后来者,既要面对特斯拉的技术壁垒、比亚迪的供应链优势,又要补齐汽车制造的工业积淀,互联网时代“快速试错”的逻辑在此完全失效,这也是小米汽车从官宣到量产多次推迟的核心原因。所谓“行业集体清算”的说法,更像是对竞争本质的误读。小米确实冲击了传统行业格局:手机领域让线下经销商体系逐渐式微,家电领域倒逼传统品牌加速线上转型,生态链布局让中小制造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但商业竞争的核心从来不是“谁触动了谁的利益”,而是“谁能满足用户的深层需求”。当消费者从“买得起”转向“买得好”,从“追潮流”转向“重品质”,那些能提供核心技术、稳定品控的企业自然会获得认可,而仍停留在“流量思维”的企业必然面临挑战。与其说小米被“集体清算”,不如说行业进入了“价值竞争”的新阶段,小米的互联网基因暂时无法匹配工业领域的核心诉求。更值得深思的是,小米的困局是所有互联网跨界企业的共同命题。从乐视造车折戟到美团布局无人机配送遇阻,再到小米在高端化和造车领域的挣扎,反复证明一个道理: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与效率”,而工业的核心是“技术与沉淀”,两者的底层逻辑截然不同。互联网可以快速整合资源,但无法替代上万次的技术试验;流量可以带来短期销量,但无法支撑长期的品牌溢价。小米要突破困局,关键不是纠结于“是否得罪人”,而是要完成从“流量掌控者”到“技术深耕者”的身份转变——像华为那样沉下心做芯片研发,像比亚迪那样搭建自主供应链,在工业制造的“慢变量”上投入足够的耐心和资源。当下的小米,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舆论场上的争议,与其说是对“得罪人”的清算,不如说是市场对其提出的更高要求。互联网打法让小米完成了从0到1的积累,但要实现从1到10的跨越,唯有尊重工业制造的规律,补上核心技术的短板,才能在存量竞争中真正站稳脚跟。这不是“冤不冤”的问题,而是所有跨界企业必须迈过的成长门槛。10-199144田秋怡
保时捷CEO奥利弗・布鲁姆卸任,迈克尔・莱特斯接替保时捷CEO奥利弗・布鲁姆卸任,迈克尔・莱特斯接替10月18日消息,汽车媒体CarScoops今天发布博文,报道称保时捷宣布重大人事变动。执掌公司长达十年的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OliverBlume)将卸任,转由前迈凯伦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莱特斯(MichaelLeiters)接替,自2026年1月1日起生效。布鲁姆将不再管理保时捷的日常业务,但他会继续担任其母公司大众集团的CEO,结束长达三年的“身兼两职”状态。该媒体指出,此次人事变动的背后,是保时捷不佳的市场表现和日益增长的内外部压力。自2022年上市以来,保时捷的股价已缩水一半;而在布鲁姆执掌大众集团期间,大众股价也下跌了近30%。疲软的中国市场销量、未达预期的电动化转型成果以及公司发布的又一次盈利预警,共同构成了这次换帅的导火索。投资者普遍认为,布鲁姆的双重角色使其精力过于分散,无法有效应对挑战。与此同时,来自公司内部的压力也日益凸显。大众汽车工会主席丹妮拉・卡瓦洛(DanielaCavallo)数周前就公开表示:“CEO不能在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当一个兼职老板,而把其余时间花在保时捷。这种情况必须结束。”尽管保时捷监事会在官方声明中感谢了布鲁姆的贡献,但市场的反应和内部的呼声,无疑加速了这一决策的落地。接任者迈克尔・莱特斯是一名德国人,曾在2000年至2013年期间于保时捷任职,并参与了初代卡宴混动版的研发工作。此后,他前往法拉利担任首席技术官,主导了SF90和296等混动超跑的开发,并于2022年出任迈凯伦CEO。莱特斯深厚的工程背景、清晰的豪华运动品牌思路以及对保时捷品牌DNA的了解,让他成为带领公司重回正轨的理想人选。10-199418田秋怡
特斯拉粉破防!FSD 被华为智驾按在地上摩擦?实测:这差距太丢人特斯拉粉破防!FSD 被华为智驾按在地上摩擦?实测:这差距太丢人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渗透的当下,“不考虑价格,特斯拉FSD和华为智驾哪个在国内更靠谱”,成了许多购车者反复纠结的核心问题。从车主们的真实分享中,不仅能看到两种智驾系统的能力差异,更能触摸到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出行的实际需求——比起“技术参数的先进”,“日常使用的适配”往往更影响最终决策。从用户认可度来看,华为智驾在身边圈层中似乎更具“人气”。不少车主提到,身边选择华为系车型的人,大多会主动开启并频繁使用智驾功能,甚至有观点认为“即便华为智驾定价和特斯拉FSD的6.4万持平,愿意买单的人也会更多”。这种认可不仅源于功能体验,更来自“愿意展示”的信任感——有用户直言“华为车主总爱跟朋友演示智驾,而身边开特斯拉的人,很少有人敢用FSD”。不过也有不同声音指出,特斯拉车主中选装FSD的基数本就较小,更多人只用基础的AP功能,这种“不敢用”的印象,或许与功能普及率有关,而非单纯的技术差距。国内路况的适配性,是两种智驾系统争议的核心焦点。支持华为的用户认为,“国内路况特斯拉肯定跟不上”——无论是行人突然横穿马路、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灵活变道,还是“中国式加塞”这类连国人都难预判的场景,华为依托本土数据积累,总能给出更贴合实际的应对方案。而特斯拉的支持者则反驳,“有些简单事故对特斯拉来说就是小儿科”,只是实际体验中,也有车主反馈特斯拉FSD“需要频繁手动接管”,甚至有“跨州智驾刚出门就出事故”的新闻讨论,让部分用户对其可靠性存疑。更有顾虑集中在“国际环境影响”,有用户担心“特斯拉智驾在国内的后续服务和功能更新会受限”,这也成了不少人放弃的重要原因。除了智驾本身,车型选择的现实问题也让不少人陷入两难。有用户明确偏爱华为智驾,却卡在车型适配——问界系列大多尺寸偏大,单人用车觉得笨拙;问界M5又面临改版,担心买完就过时;智界R7空间合适,30多万的价格却让预算有限的人犹豫,甚至直言“如果是问界品牌,可能就咬牙买了,换了智界就没那么果断”。也有人给出折中方案,推荐搭载华为智驾的阿维塔车型,兼顾技术与车型需求。而选择特斯拉的用户,除了对智驾的考量,也有部分人因“车型设计更符合个人使用场景”而决定,但仍会纠结“智驾功能在国内的实用性”。其实,特斯拉FSD与华为智驾的选择,本质上是“技术理念”与“本土需求”的平衡。特斯拉代表着全球化的技术探索,更适合追求前沿科技、能接受一定“试错成本”的用户;华为智驾则更贴近国内路况与用户习惯,适合看重“稳定适配”“日常省心”的消费者。无论倾向哪一方,车主们的真实体验都在传递一个核心:智能驾驶再先进,也需以“安全”和“实用”为前提,多试驾、多参考同场景用户的反馈,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答案。10-199664田秋怡
宝马纯电M3原型车曝光,搭载第六代电池组,预计2027年投产 宝马纯电M3原型车曝光,搭载第六代电池组,预计2027年投产 10月18日消息,汽车媒体BMWBlog昨日(10月17日)发布博文,分享了一组在德国纽博格林赛道附近抓拍的图片,展示了宝马旗下性能部门M开发的纯电M3(代号“ZA0”)原型车。最新的谍照抓拍到这辆测试车正在宝马M测试中心补充电量,并确认这款纯电M3原型车确认搭载宝马第六代(Gen6)电池组,其特点是采用能量密度和充电效率更高的圆柱形电芯。虽然具体电池容量尚不明确,但作为参考,同平台的全新iX3车型使用了108.7千瓦时的电池组。因此,外界猜测M部门可能会为了平衡车重而选择稍小容量的电池,以保证其操控性不输于燃油版M3。从设计上看,谍照显示纯电版M3与燃油版M3将共享大部分基于“新世代平台”(NeueKlasse)的设计语言。然而,两者在车身结构上存在本质区别。纯电M3(ZA0)诞生于专用纯电平台,这使其拥有比基于CLAR平台的燃油版M3(G84)更短的车头,车身比例更具未来感。在驱动形式上,传闻燃油版将仅提供全轮驱动,而纯电版则可能率先推出后轮驱动车型。根据目前的生产计划传闻,纯电M3(ZA0)的进度会更快,预计最早于2027年3月在慕尼黑工厂投产。而燃油版M3(G84)则计划于2028年7月在丁戈尔芬工厂生产。对车迷而言,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下一代M3两种版本或将均不再提供手动变速箱。此外,备受期待的M3旅行版(代号“ZA1”)据说将成为纯电车型的专属版本。10-198750田秋怡
全新坦克400将于10月21日开启预售,新增“敦煌紫”车色,升级动力与配置 全新坦克400将于10月21日开启预售,新增“敦煌紫”车色,升级动力与配置 日前,长城汽车官方宣布,全新坦克400将于10月21日开启预售。新车整体设计延续现款车型,但在动力和配置方面有所升级。新车新增“敦煌紫”车色,增加Hi4-Z动力和激光雷达。全新坦克400整体设计基本延续在售车型,依然采用了硬派的机甲风格。但新车在一些细节上有所调整,新增了全新的“敦煌紫”车身颜色,带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空间。同时,新车对前包围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增加了黑色网格装饰件,使前脸更加霸气动感。值得一提的是,新车增加了车顶激光雷达,并搭载侧视和后视摄像头,搭载第三代CoffeePilotUltra辅助驾驶系统,支持城市NOA、高速NOA等。侧面来看整体变动较小,基本延续了在售车型的设计。尾部方面的变化同样体现在细节方面,尾标采用了“GWM”字样,另外还取消了外挂式备胎围挡。车身尺寸方面,新车在宽度和高度上有所提升,轴距依然为2850毫米。内饰方面,全新坦克400整体设计延续在售车型,中控台配备12.3英寸全液晶仪表和15.6英寸悬浮式中控屏,内置长城最新的车机系统。此外,新车还采用了怀挡式换挡机构。其余配置方面,新车搭载手机无线充电面板、HUD抬头显示、流媒体内后视镜、15.6英寸后排吸顶屏以及车载冰箱等。动力方面,全新坦克400提供Hi4-T和Hi4-Z两种动力。其中新款坦克400Hi4-Z动力系统由2.0T发动机+P2、P4双电机组成,发动机最大功率185千瓦,峰值扭矩380牛・米;P2、P4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215千瓦和240千瓦。电池方面或将配备59.05千瓦时电池组,WLTC纯电续航200公里。新款坦克400Hi4-T则由2.0T发动机与单电机组成,配备37.1千瓦时电池组,WLTC纯电续航105公里。10-181.1万田秋怡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