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捷豹I-PACE动力电池故障频发,车主欲退换车无果捷豹I-PACE动力电池故障频发,车主欲退换车无果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500万辆,同比增长35%,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售后保障能力正面临严峻考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2024年新能源汽车投诉中,动力电池故障占比达28.7%,位居质量问题首位。其中,“维修方案不明确”“零部件供应周期长”“新旧部件混用导致二次故障”等问题尤为突出。然而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之下,捷豹I-PACE依然是“顶风作案”。车主万先生的捷豹I-PACE,自2023年8月首次出现“混合动力蓄电池故障”后,于2024年8月、9月、11月及2025年3月连续五次爆发同类问题。4S店检测结果显示,故障根源均为动力电池包异常。但厂家采取的维修方式仅为更换损坏的电池组,而非整体更换电池包。“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内的电池组需保持一致性,新旧混用会导致充放电效率失衡,加速整包性能衰减。”一位资讯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程师指出,局部更换电池组看似节省成本,实则可能埋下安全隐患与续航缩水的风险。而且从万先生所说的情况来看,,每次维修后故障短时间内复发,似乎是印证了这一担忧。而且,目前车辆仍处于保修期内,对此车主万先生依据汽车三包,提出诉求:其一,因同一质量问题累计维修超5次且车辆停用超35日,要求退换车;其二,若维修则需整体更换动力电池包,而非局部换组。然而,从2025年3月最后一次故障至今,厂家始终未就整体维修方案给出明确答复。“车放在4S店三个月,每天接到厂家‘正在评估’的回复,却看不到实际行动。”万先生无奈表示,电池故障已严重影响日常出行,而厂家的消极应对更让他对品牌售后信心崩塌。根据汽车三包规定,家用汽车产品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或因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消费者有权要求更换或退货。万先生的情况已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此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维修标准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维护技术规范》明确建议,当电池包内单体电池性能差异超过阈值时,需整体更换以确保系统安全。并且,还有业内专家指出,部分车企为降低售后成本,倾向于局部维修电池包,却忽视了电池组一致性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此类案例若无法妥善解决,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引发行业对动力电池维修标准的信任危机。车主万先生的遭遇,更多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重销售、轻售后”的深层矛盾。在动力电池技术迭代加速、市场渗透率突破30%的当下,车企需正视核心部件售后体系的短板:一方面,应依据《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建立标准化维修流程;另一方面,需投入资源解决电池组一致性难题,避免因“成本思维”透支品牌信任。汽车投诉网:对消费者而言,除依据三包规定维权外,更需关注车企的售后承诺落地性;对行业而言,推动动力电池维修标准的强制化、建立第三方检测评估机制,或许是破解“维修乱象”的关键。唯有让售后保障与技术创新同步前行,新能源汽车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突围”的跨越。06-261.6万小陆
合规保养和正规加油仍被拒保?东风标致408质保推诿藏玄机合规保养和正规加油仍被拒保?东风标致408质保推诿藏玄机近日,东风标致408车主仝先生的维权困境,就好像撕开了汽车质保体系中“合规使用却遭拒保”的典型矛盾。据了解,车辆在2025年5月出现发动机剧烈抖动、动力衰减等故障,经4S店检测显示多缸缺火、超级爆震等问题后,但保定中冀威狮4S店竟以“积碳过多、油品问题”为由拒绝履行质保义务,要求车主自费1682元清理积碳并更换火花塞。而车主气愤的关键争议点而是在于,车主提供的全程4S店保养记录与中国石化等正规油站的加油凭证,已充分证明车辆使用完全符合厂商要求,为何4S店仍坚持将故障归咎于用户?而且,从检测报告来看,车辆故障码显示的“第1号气缸超级爆震”“具有损坏催化转化器风险的发动机缺火”等问题,本质上属于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异常工作状态,这类故障通常与点火系统缺陷、燃油喷射异常或发动机设计隐患相关,而非单纯由积碳引发。更值得注意的是,仝先生的车辆仅行驶2.75万公里,按常规保养周期,此时发动机积碳本应处于合理范围,4S店未提供任何积碳厚度检测数据,仅凭4S店从主观判断认定“积碳过多”,显然缺乏技术依据。而在油品方面,车主提供的正规油站加油凭证已证实使用合规燃油,4S店若坚持“油品导致故障”,却始终无法出具燃油成分分析报告,这种“口头推定责任”的做法,实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事实上,此类拒保争议的核心在于“举证责任倒置”的违规操作。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当车主能够证明车辆在质保期内按规定保养、使用合规燃油时,发动机故障应默认由厂商承担质保责任,除非厂商能举证证明故障系用户原因导致。但在此次事件中,4S店在未完成“用户使用不当”举证的前提下,直接要求车主自费维修,本质上是将法定的举证义务强行转嫁消费者,涉嫌违反三包政策。对于消费者而言,应对此类拒保争议需把握两个核心要点:一是要求4S店出具故障成因的书面检测报告,明确积碳程度、燃油杂质含量等关键数据,拒绝“口头判断”;二是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申请介入,通过专业鉴定来屡清责任。汽车投诉网:以“积碳、油品”为由拒保前,必须完成从“经验推断”到“数据举证”的转变,否则任何缺乏科学依据的拒保主张,最终都将演变为品牌公信力的损耗。在车主已用完整证据链证明合规使用的前提下,质保体系若仍沦为逃避责任的工具,损害的终将是整个行业的消费信任基础。06-101.9万小陆
315曝光后屡修屡坏!英菲尼迪QX60为何拒不退换?315曝光后屡修屡坏!英菲尼迪QX60为何拒不退换?在汽车行业中,登上“315消费者权益日”曝光的往往被视为推动车企整改的关键节点,然而英菲尼迪QX60变速箱故障事件却成为“例外”——这款曾因“行驶中动力中断、剧烈抖动”等安全隐患被2021年315晚会点名的车型,时隔四年仍在困扰车主,且车主刘先生的遭遇更暴露出车企对批次性质量问题的处理顽疾:历经三次变速箱更换、累计维修次数数不胜数,故障依旧反复,明明已符合《汽车三包政策》中“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可换车”的退换车条件,但厂商与4S店却以“异地维修拖延”“质保期临近推诿”等方式消极应对,让车主陷入“车修不好、退不了”的维权困局。根据车主刘先生表示,其2016年购入的英菲尼迪QX60自2022年起便因变速箱问题频繁维修:2022年2月首次更换变速箱总成(费用超9.4万元),2023年至2024年又多次进行变速箱保养、换油及部件维修,但故障始终未根治,甚至出现“等红灯时动力突然缺失、仪表盘故障灯亮起”的高危场景。更令人质疑的是,当车主在质保期最后一年要求彻底解决问题时,距其仅15公里的成都4S店竟要求其前往300公里外的南充维修,且南充门店声称“维修需等待两个月”,这与此前“几天即可完成”的维修效率形成鲜明对比,难免让人怀疑车企试图以“时空消耗战”拖过质保期,将高额维修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事实上,该车型的变速箱缺陷早已被认定为“批次性故障”,汽车投诉网曾联合媒体推动解决,但厂商至今未拿出彻底的技术整改方案。从法律层面看,《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明确指出,家用汽车产品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等主要部件出现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免费更换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等主要部件或者退货。而刘先生的车辆虽已使用9年,但变速箱作为核心部件在质保期内反复维修超5次,完全符合“退换车”法定条件。车企对法规的选择性忽视,暴露出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与对自身品牌责任的逃避。当前,刘先生的核心诉求“立即更换变速箱并书面承诺后续免费维修,否则退车”,不仅是个体维权主张,更直指车企对待缺陷产品的整体态度:为何被315曝光的问题仍能“带病生存”?为何面对明确的退换车条件仍能拖延推诿?值得警惕的是,类似“拖过质保期”的售后套路并非个案,部分车企对批次性缺陷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敷衍态度,既未从设计源头解决问题,又试图以“维修-过保-自费”的循环减轻自身责任,最终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品牌口碑持续滑坡。汽车投诉网:在汽车行业从“量增”转向“质升”的今天,车企对待缺陷的态度远比故障本身更能决定品牌生命力。英菲尼迪QX60的变速箱困局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损害的不仅是个别车主的权益,更是整个进口汽车市场的信任基础。对行业而言,更需建立更严格的缺陷产品追溯机制与车企售后责任连带制度,让“上过315”的问题不再成为维权持久战的起点,而是企业彻底整改的契机。06-042.1万1小陆
东风本田思域维修惊现右损左修!4S 店暗藏骗保套路?东风本田思域维修惊现右损左修!4S 店暗藏骗保套路?在汽车后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的当下,随着消费者对维修保养服务依赖度的提升,行业内关于过度维修保险理赔乱象的争议始终未曾停歇。数据显示,近三年汽车投诉网受理的汽车维修投诉中,涉及虚假定损清单与实际不符的案例占比正逐年攀升,暴露出部分维修机构在利益驱动下的合规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却依然还有4S店顶风作案。广东湛江车主李先生投诉东风本田湛江大昌行港城店,指出该4S店在车辆维修过程中存在无故定损、维修清单造假及疑似骗保行为,其中右边故障却维修左边B柱的异常操作引发对骗保嫌疑的强烈质疑。根据李先生表示,其驾驶的思域2022款在无实际事故的情况下,被4S店编造虚假理赔材料。维修清单显示,工时费项目集中在右侧部件,包括拆装后杠/右下裙钣金修复右前门/后喷漆后杠/右前门补等,但材料费清单中却出现钣金B柱(左)喷漆B柱(左)等左侧B柱维修项目,金额分别为140元和180元,两项合计320元,占材料费总额的近60%。甚至车主明确表示,车辆右侧未发生碰撞,左侧B柱更无异常。这一右故障、左维修的操作逻辑存在明显矛盾:若右侧部件因事故需要维修,为何左侧B柱会产生钣金和喷漆需求?若左侧B柱确有损伤,车主为何对事故毫不知情?更值得注意的是,B柱作为车身结构件,其损伤记录会直接导致车辆被定性为事故车,造成二手车估值大幅缩水。而4S店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单方面将左侧B柱纳入维修清单,并通过保险公司支付相关费用,不免让人怀疑其通过虚构左右两侧损伤、扩大维修范围的方式套取保险理赔金。从行业骗保常见手段看,部分维修机构通过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等方式编造事故场景,将不同部位的损伤集中定损,或虚构结构性部件损伤以提高理赔金额。此次投诉中,右侧维修项目或存在小病大修嫌疑,而左侧B柱的维修则更像是无依据的凭空捏造,两者结合形成双保险——既通过右侧实际存在的轻微问题骗取部分费用,又通过左侧虚构损伤大幅提升理赔总额。这种操作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使车辆贬值、保修记录污染,还涉嫌触犯《保险法》中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规定。汽车投诉网:目前,李先生已就涉事金额1万元提出赔偿、退换车等诉求,并质疑4S店欺骗消费者及骗保。事件核心矛盾点在于维修清单与车辆实际状况的严重不符,尤其是左右两侧维修项目的逻辑断裂。若4S店无法提供左侧B柱损伤的合理证据,其通过虚假定损套取保险利益的嫌疑将难以洗脱。此次事件也提醒消费者,维修时需仔细核对维修项目与车辆实际损伤的关联性,避免因左右混淆无中生有等套路陷入权益陷阱,同时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汽车维修行业与保险理赔环节的交叉核查,遏制类似骗保乱象。05-291.8万小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