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中国车主弃特斯拉选小米 SU7:从 “硅谷神话” 到 “体验落后”

来源:全民舆车
38550收藏
导读

曾几何时,特斯拉门店是中国消费者心中的“科技圣地”,如今却客流稀疏。其衰退源于产品全方位“失焦”,如“极简”变“简陋”、核心配置缩水。中国车企以“体验升级”拉开差距,而特斯拉忽视本土需求,只能降价,却致利润下滑、品牌定位崩塌。其困局源于战略空心化,若不改变,难以挽回中国市场。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曾几何时,特斯拉门店是中国消费者眼中的 “科技圣地”—— 人们排着长队等待试驾,为能拥有一辆印着 “T” 标的汽车而自豪,仿佛握住了通往未来出行的钥匙。但 2025 年的如今,走进任意一家特斯拉门店,稀疏的客流与销售人员略显尴尬的微笑形成鲜明对比,昔日的 “硅谷神话” 光环,正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 “内卷风暴” 中逐渐褪色。

这场衰退绝非偶然,而是从产品、战略到愿景的全方位 “失焦”。特斯拉引以为傲的 “极简主义”,如今成了用户口中的 “简陋代名词”。北美市场推出的廉价版车型更是将 “减配” 做到极致:取消车标、砍掉灯带、封死天窗,连方向盘都换回手动调节,被网友调侃为 “从毛坯房降级成铁皮房”。更关键的是,看不见的核心配置同样缩水 —— 续航里程缩减,曾经作为核心卖点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被降级为基础巡航功能。市场用脚投票:该车型消息公布当天,特斯拉股价暴跌 4.45%,一夜蒸发 670 亿美元。消费者要的是 “低价好车”,而非 “减配半成品”,而这种 “掏空式降本”,恰恰暴露了特斯拉产品创新的乏力。

反观中国车企,早已用 “体验升级” 拉开差距。当特斯拉还在纠结是否增加一个杯架时,比亚迪、小米等品牌已将多联大屏、车载冰箱、智能家居互联等功能变成标配。一位从特斯拉换车到小米 SU7 的车主直言:“在车里能直接控制家里的灯光、空调,这种无缝生态体验,特斯拉根本给不了。” 事实上,特斯拉中国团队曾多次建议总部增加本土化功能,但直到 2023 年才勉强加入芒果 TV 等少数 APP,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车型的计划更是被搁置。这种对中国用户需求的 “漠视”,让特斯拉逐渐失去产品吸引力。

产品创新停滞,特斯拉只能依赖 “降价” 这把双刃剑。2021 年时,特斯拉每卖一辆车能赚 1.3 万美元,毛利率稳定在 20%-25%,降价空间充足;但到 2025 年二季度,单车利润腰斩至 5700 美元,毛利率跌至 16.81%,甚至低于部分中国车企。财务数据的恶化直接反映在市场表现上:2021 年初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份额达 11%,2025 年 5 月却仅剩 4%;同期中国新能源市场整体增长 28%,特斯拉销量却同比下滑 30%,仅 4 万辆。更尴尬的是,降价还引发品牌定位崩塌 —— 投资人罗斯・格伯直言,特斯拉 “正在从梅赛德斯沦为丰田”,当 “科技奢侈品” 的光环消失,26.35 万元的 Model Y 面对 18.98 万元的比亚迪竞品,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

深究根源,特斯拉的困境源于马斯克 “愿景与现实的脱节”。在《宏图计划第四篇章》中,马斯克的重心早已不是 “造好车”,而是 AI 大模型、无人驾驶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汽车沦为支撑这些 “星辰大海” 的 “输血工具”。特斯拉董事会虽通过十年薪酬方案,试图用 “交付 2000 万辆汽车、生产 100 万台机器人” 等指标锚定马斯克,但核心战场的精力分散已无法挽回。最典型的例子是 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入华受阻:中国数据安全法规要求本地存储数据,而训练 FSD 所需的高端 AI 芯片又受美国出口管制,这张本可逆转战局的 “王牌”,至今仍是空头支票。当特斯拉还在为未来焦虑时,比亚迪、小鹏等中国车企已在辅助驾驶领域快速迭代,进一步挤压其市场空间。

从 “引领者” 到 “追赶者”,特斯拉在中国的困局并非简单的竞争失利,而是一场由内而外的 “战略空心化”。曾经靠颠覆式创新打动消费者的品牌,如今陷入 “降价 - 利润下滑 - 创新不足” 的恶性循环。若不能重新聚焦汽车产品本身,倾听中国用户需求,即便马斯克的 “星辰大海” 再宏大,也难以挽回逐渐流失的中国市场 —— 毕竟,消费者最终为的是 “一辆好用的车”,而非遥远的科技幻想。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