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小陆

作品:1291

小米汽车回应刹车片起火,正常工况,刹车未失效小米汽车回应刹车片起火,正常工况,刹车未失效近日,一则关于媒体在赛道测试小米YU7时刹车片起火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6月28日,小米汽车官方迅速作出回应,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起火原因以及相关技术细节进行了详细说明。官方明确指出,该事件发生在天津V1赛车场,起火的“罪魁祸首”是没有进行散热圈直接驻车。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物理原理。小米YU7作为一款中大型SUV,与尺寸更小的SUV相比,车重更高,同时其高动力性能带来的赛道尾速更快。在赛道驾驶过程中,车辆需要频繁在超高速行驶中紧急制动,此时制动系统承受的负荷将远高于日常驾驶。在这种极端工况下,制动盘温度会急剧上升,而制动片在猛烈制动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热量。小米YU7Max采用低金属制动片,这种制动片材料包含金属纤维、磨料、树脂等有机物。当制动盘温度达到一定程度(一般大于300°C)时,树脂及其他有机物会产生聚合物支链裂解反应,进而产生部分气体,如水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烷基、芳香族气体等。其中,部分可燃气体在高温(一般制动盘温度>600ºC)且氧气充足的环境下,就可能会产生短暂明火现象。虽然这属于一种正常的物理现象,但也足以让人们对车辆的安全性能产生担忧。不过,小米汽车官方强调,在此次事件中,制动性能并未失效,制动系统整体功能健全,使用正常。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此次测试车辆没有使用小米YU7Max大师模式中的“能量回收增强”功能,这也是导致制动系统温度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使用该功能,能够有效增强赛道工况下的能量回收强度,降低机械制动系统的负荷。即便出现ABS抱死情况,依然可以提供最大0.2G的制动能量回收,从而大大减少制动系统温度超过600℃的极端情况发生。这一功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制动系统的工作压力,使得刹车片更容易因高温而出现异常。从此次事件中,我们也能看到赛道驾驶与日常驾驶的巨大差异。在日常道路上,车辆的行驶速度相对稳定,制动频率和强度都远低于赛道驾驶。而在赛道上,车手为了追求更快的圈速,会将车辆性能发挥到极致,频繁地加速、减速和紧急制动。这种高强度的驾驶方式,对车辆的各个系统,尤其是制动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于普通的原厂车来说,如果未经过专业升级与整备,贸然进行赛道尝试,很容易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小米汽车官方也借此机会给出了实用的建议。他们倡议大家注意驾驶安全,在充分了解产品性能边界及专业驾驶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驾驶技能的逐步学习与进阶。若想要尝试专业赛道驾驶,需要对车辆的轮胎、制动系统及散热进行必要的升级,并且一定要使用大师模式且打开能量回收增强功能,以此避免在极端工况下出现安全隐患。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安全的负责,也是对其他赛道参与者的尊重。06-301.1万
莲花回应英国跑车工厂关闭,或推动英美两国“双轨制”莲花回应英国跑车工厂关闭,或推动英美两国“双轨制”近日,汽车行业一则消息掀起波澜——莲花跑车被传计划关闭英国赫塞尔工厂,并将汽车生产重点转向美国市场。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广泛关注与诸多猜测,毕竟莲花跑车在汽车领域拥有独特地位,其一举一动都牵扯着行业的目光。消息指出,莲花英国工厂已接到通知,需为赫塞尔工厂关闭“做准备”,且停产指令来自莲花中国管理层。自5月中旬起,赫塞尔工厂主力车型Emira跑车便已暂停生产,原因是要应对美国当局关税冲击。据悉,莲花计划通过在美国建厂制造汽车,来消除关税壁垒。莲花首席执行官冯擎峰透露,公司已与“战略合作伙伴”就美国建厂事宜深入讨论,其中将部分汽车生产线转移到沃尔沃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成为可能选项,该工厂产能利用率较低,且沃尔沃与莲花同属吉利旗下。面对这一沸沸扬扬的传闻,莲花品牌官方迅速发布声明辟谣:“莲花跑车公司运营一切如常,没有关闭任何工厂的计划。”声明着重强调,英国是莲花品牌的核心所在,这里不仅是跑车制造之地,还是全球设计中心、赛车运营以及莲花工程的关键据点,更是其在欧洲最大的商业市场。在过去六年,莲花在英国的研发和运营方面投入巨大。不过,无风不起浪,此次传闻之所以引发大量关注,与莲花跑车近年来的经营状况紧密相关。长期以来,莲花跑车在全球市场面临诸多困境。从销量数据来看,2024年莲花跑车全球销量仅1.21万辆,中国市场贡献了其中的25%,月均销量仅250辆左右。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情况愈发严峻,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超过50%,全球市场总产量仅555辆。销量不佳直接导致公司亏损,今年4月,莲花跑车在赫塞尔工厂裁员270人,位于克勒肯韦尔的新总部也计划关闭,种种迹象表明其处境艰难。与此同时,全球汽车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期,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莲花跑车虽积极转型为纯电品牌,却在激烈竞争中力不从心。在百万级别的纯电超豪华车市场,特斯拉、保时捷等强劲对手林立,莲花在品牌认知度、产品竞争力以及市场接受度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此外,莲花跑车车型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价格偏高,在性价比方面难以吸引消费者,致使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尽管莲花官方否认了关闭工厂传闻,但不可忽视的是,其确实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要解决当前销量下滑与亏损问题,需优化产品结构,加速车型更新换代,提升产品性价比与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电动化转型浪潮中,要加快技术研发与创新,提升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影响力。此外,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有效降低关税等成本压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汽车投诉网:未来,莲花跑车究竟会如何发展?是坚守英国工厂,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复兴,还是迫于压力对生产布局做出重大调整?这不仅关乎莲花跑车自身的命运,也将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走向提供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本。我们期待莲花跑车能早日突破困境,在汽车市场中重新焕发光彩。06-301.1万
新央企首款新车,长安凯程V919全球上市,8.99万起颠覆燃油轻客市场新央企首款新车,长安凯程V919全球上市,8.99万起颠覆燃油轻客市场6月26日,“陆地航班﹒V你而来——长安凯程V919全球上市发布会”在重庆盛大举行,新央企首款新车长安凯程V919以“四大首发”实力震撼登场,以8.99-22.59万元售价重塑燃油轻客市场格局,为新世代生意人带来“低能耗、大收益”的智慧物流新方案。这款全球首款纯电动后驱宽体轻客,不仅是首款基于K01原生数智新能源商用车架构打造的商用车型,更是新央企旗下首款数智商用车,首次将乘用车舒适体验融入商用车领域,以“陆地航班”般的空间与舒适度颠覆行业认知。发布会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强调,全球轻型商用车市场正稳步增长,中国新能源轻客前景广阔。作为长安商用车战略的核心承载者,长安凯程正加速向“数智新能源商用车科技品牌”转型,V919凭借“方正大空间、后驱大承载、低耗大收益”三大核心优势,助力用户实现“装得多、拉得多、赚得多”的创富目标。长安汽车将从资金、技术、人才等维度全面支持长安凯程,依托新央企优势打造世界一流商用车品牌。长安凯程V919的设计颠覆了商用车固有印象。长安汽车全球设计中心凯程设计总监克里斯・汉密尔顿诠释其“智慧功能美学”理念,以RELIABLE可靠稳固、INTELLIGENT智慧随需、EFFECTIVE高效直达为设计支柱。外观上,拥抱式科技前脸与贯穿数智大灯极具电气化风格,一体式流线型A柱降低风阻的同时拓展车内空间,车尾“贯穿式LED灯带”与“凯旋门”环绕造型提升辨识度。内饰则打破商用车简陋刻板印象:主副驾联通座椅可形成通铺休息区,四向调节设计提升乘坐舒适性;双手机固定充电位兼顾工作与生活需求;豪华独立座椅、木纹地板与前后排独立空调营造航空级“商务舱”体验,69分贝的最高车速车内噪声更让商用车告别“拖拉机”时代的嘈杂。在核心性能上,V919以“方正大空间”实现高效物流。滑板底盘搭配纯平地板与方正车厢,在5.5米车长内打造出同级领先的10.3方装载空间,3.38米货箱长度、1.75米货箱高度、1.74米货箱宽度及61.5%得仓率均为行业翘楚。547毫米地台高度便于轻松装卸,中门1050毫米开度适配叉车作业,尾门270度开启设计避免装卸挡路,真正实现“多装1方,多赚1笔”。“后驱大承载”能力让重载运输无忧。搭载3.5t纯电后驱平台,采用乘用车级二合一扁线电机,峰值功率达110kW,实现1.5t有效载重。十横五纵车架结构中高强钢占比达68.5%,配合全系标配的ESC车身稳定系统、IBCU线控制动技术、智能电子手刹与胎压监测,确保满载急刹不点头、重货转弯不甩尾,全方位保障运输安全。“低耗大收益”则直击用户成本痛点。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赋予其CLTC工况470km黄金续航,满足市内物流与跨城运输需求;电池包液冷技术加持下,快充模式30%至80%电量仅需30分钟,减少物流高峰停车时间。商用首创的五合一电驱控制器与汇川二合一扁线电机,使百公里电耗低至16.5度,一公里成本不足两毛钱,按年行驶5万公里计算,较柴油车可省2.5万元,5年即可省出一台车的费用。作为“明日数智轻客”,V919搭载的K01架构赋予其强大拓展性。上下车体灵活解耦的框架式车身支持多样化改装,衍生出“VAN千姿态”;同级领先的3.3KW车厢供电与6.6KW外放电功能,为商业场景拓展无限可能。智能配置上,手机远程控制、蓝牙钥匙、无感启动等功能一应俱全,540°全景影像搭配L2级组合辅助驾驶提升操控安全性,更首创“车辆载重监控”与“车厢实时监控”功能,辅以360°全景行车记录仪、驾驶员疲劳监测及车辆状态远程跟踪,构建全方位智能防护网。此次上市,长安凯程为用户准备了丰厚权益:商务舱与速运舱车型提供首任车主三电系统终身质保(价值3万元)、至高5000元金融贴息、5000元置换补贴及3000元增购补贴;荣耀版车型则享至高3000元金融贴息与3000元置换补贴,以高价值体验回馈用户。发布会上,震撼的无人机表演点亮山城夜空,首批车主接过钥匙时的憧憬,标志着V919正式承载着长安凯程战略转型使命与用户创富热情扬帆起航。汽车投诉网:作为长安汽车“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计划引领下的转型力作,长安凯程V919的全球上市,不仅重新定义了中国轻客价值标准,更以“智慧科技、极致效率、快捷服务”三大品牌价值推动全球商用车向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升级,开启数智新能源商用车的全新时代。06-271万1
特斯拉充电权益无法充电,公司规定死循环,至今无法解决特斯拉充电权益无法充电,公司规定死循环,至今无法解决沈阳车主张先生购买的特斯拉ModelY在保修期内突发充电故障,多次出现"检测到输入电压波动""交流充电受限"等警示,在购买官方"赛博充电权益"后问题依旧无解。特斯拉售后提出需从超出常规距离的取电点重新铺设电缆,却拒绝承担额外费用,导致车主陷入"能开车却充不了电"的尴尬境地。2025年5月,张先生为提升充电便利性,特意购买了特斯拉的赛博充电权益。这套官方宣传的"智能充电解决方案",承诺能通过车辆与电网的实时交互,实现高效安全的充电体验。但从第一次使用开始,这套系统就状况不断:当他将车辆接入自家车位的充电桩时,仪表盘频繁弹出警示——"检测到输入电压波动""电网或车辆出现问题,交流充电受限",原本应便捷的充电过程,变成了反复插拔设备、调试电路的折腾。更让张先生困惑的是,他的车位距离小区电表箱仅38米,这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安装规范中属于标准距离。特斯拉售后人员首次上门检测时,曾初步判断是电网电压不稳导致,但在供电部门出具电压稳定的检测报告后,售后态度发生转变,提出了一个让用户难以接受的解决方案:"需要从更远的取电点重新铺设电缆,距离至少增加50米。"当张先生追问为何标准距离内无法正常使用时,售后人员始终未能给出技术层面的合理解释,只强调"这是公司规定的解决方案"。而张先生的遭遇,其实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问题。随着智能化程度提升,车辆故障诊断越来越依赖厂家后台数据,用户难以自行判断问题所在,形成了"厂家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信息壁垒。当充电故障发生时,特斯拉售后始终未向用户提供详细的检测报告,仅通过远程系统判断故障,这种"黑箱式"服务让用户失去了知情权。面对车企的"技术霸权",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充满艰辛。张先生尝试通过特斯拉官方客服、4S店、消费者协会等多个渠道投诉,但得到的回复始终是"按公司流程处理"。截至发稿,他的车辆仍处于"能行驶但无法充电"的状态,每天不得不绕行数公里到公共充电桩充电,生活便利性大打折扣。并且张先生的诉求很简单:"我只希望车辆能在正常环境下使用,享受应有的保修服务。"这起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实则考验着新兴产业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权益。当汽车变得越来越"智能",企业的服务意识更需要回归本质——技术的价值,终究在于提升用户体验,而非制造新的壁垒。这场充电纠纷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硬件竞争"转向"生态竞争"时必须面对的课题。当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连接能源网络的智能终端,其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更开放的思维:车企不能只关注车辆本身的技术参数,更要考虑充电场景的多样性;不能只追求用户数量的增长,更要维护服务承诺的严肃性。汽车投诉网: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突破,类似的充电纠纷可能会集中爆发。这既需要企业完善技术标准与服务流程,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规范,建立更透明的故障鉴定机制。唯有让技术创新与权益保护同步前行,才能让新能源汽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出行革命"的美好愿景。目前,张先生仍在等待特斯拉的进一步解决方案。他的经历提醒所有消费者: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更要关注企业的服务落地能力——毕竟,一辆无法正常充电的电动车,再智能也只是"四个轮子上的智能手机",而真正的智能出行,应该从用户插上充电枪的那一刻就开始。06-271.6万11
捷豹I-PACE动力电池故障频发,车主欲退换车无果捷豹I-PACE动力电池故障频发,车主欲退换车无果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500万辆,同比增长35%,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售后保障能力正面临严峻考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2024年新能源汽车投诉中,动力电池故障占比达28.7%,位居质量问题首位。其中,“维修方案不明确”“零部件供应周期长”“新旧部件混用导致二次故障”等问题尤为突出。然而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之下,捷豹I-PACE依然是“顶风作案”。车主万先生的捷豹I-PACE,自2023年8月首次出现“混合动力蓄电池故障”后,于2024年8月、9月、11月及2025年3月连续五次爆发同类问题。4S店检测结果显示,故障根源均为动力电池包异常。但厂家采取的维修方式仅为更换损坏的电池组,而非整体更换电池包。“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内的电池组需保持一致性,新旧混用会导致充放电效率失衡,加速整包性能衰减。”一位资讯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程师指出,局部更换电池组看似节省成本,实则可能埋下安全隐患与续航缩水的风险。而且从万先生所说的情况来看,,每次维修后故障短时间内复发,似乎是印证了这一担忧。而且,目前车辆仍处于保修期内,对此车主万先生依据汽车三包,提出诉求:其一,因同一质量问题累计维修超5次且车辆停用超35日,要求退换车;其二,若维修则需整体更换动力电池包,而非局部换组。然而,从2025年3月最后一次故障至今,厂家始终未就整体维修方案给出明确答复。“车放在4S店三个月,每天接到厂家‘正在评估’的回复,却看不到实际行动。”万先生无奈表示,电池故障已严重影响日常出行,而厂家的消极应对更让他对品牌售后信心崩塌。根据汽车三包规定,家用汽车产品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或因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消费者有权要求更换或退货。万先生的情况已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此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维修标准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维护技术规范》明确建议,当电池包内单体电池性能差异超过阈值时,需整体更换以确保系统安全。并且,还有业内专家指出,部分车企为降低售后成本,倾向于局部维修电池包,却忽视了电池组一致性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此类案例若无法妥善解决,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引发行业对动力电池维修标准的信任危机。车主万先生的遭遇,更多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重销售、轻售后”的深层矛盾。在动力电池技术迭代加速、市场渗透率突破30%的当下,车企需正视核心部件售后体系的短板:一方面,应依据《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建立标准化维修流程;另一方面,需投入资源解决电池组一致性难题,避免因“成本思维”透支品牌信任。汽车投诉网:对消费者而言,除依据三包规定维权外,更需关注车企的售后承诺落地性;对行业而言,推动动力电池维修标准的强制化、建立第三方检测评估机制,或许是破解“维修乱象”的关键。唯有让售后保障与技术创新同步前行,新能源汽车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突围”的跨越。06-26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