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副总裁专访:公司内部士气正盛,福田汽车用质量打造“高速公路”
3月12日,福田汽车触及涨停板,该股近一年涨停13次。福田汽车最近利好不断,有专家分析涨停原因:1、公司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建设投入,打造专业、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产品规划商用车全系列,技术路线全面覆盖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2、福田汽车与康明斯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协议,就排放处理系统项目开展合作,双方将按50:50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一家合资企业,生产先进的排放处理系统产品;3、戴姆勒与福田将投入逾38亿在华生产梅赛德斯-奔驰卡车。
在3月12日的当天,福田汽车质量副总裁在专访中也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那就是福田汽车的质量。对于福田汽车质量的改变与公司的改革,质量副总裁戴松高作出了详细的解读。
质量三年攻坚战
戴总表示在2018年福田汽车便发现了在质量方面仍需进步,通过系列调研发现实际情况比想象差距更大,质量改革迫不容缓。2019年初,福田汽车全公司进行了质量誓师大会,以表决心,打赢质量三年攻坚战。今年是三年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接下来的7月份也将会再次调查,检验结果。
事实上,福田汽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品质量方面第三方的调查数据显示,用户对福田汽车产品的满意度,近两年整体提升20%;在三包费用上,整车系统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福田汽车降低了24%,索销比降低44%,产品一次入库合格率提升42%,可靠性指标提升30%,百台缺陷降低23%,质量抱怨率同比降低32%。
福田汽车在2021年这攻坚战最后一年如何安排。戴总表示三年攻坚战前两年福田汽车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目标,今年将会努力超额完成三年攻坚战剩余目标,而且根据前面两年完成的情况,福田集团对今年质量目标和未来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开始启动对未来三年质量战略修订工作。福田汽车质量战略在2019年发布时,一直规划到了2030年,接下来我们将对下一个三年和整个到2030年质量战略重新修订,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因为用户的需求是不断提升的,质量战略也必须按照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而相应调整。
以零容忍态度提升质量
在提升质量上,福田汽车高层领导对质量问题零容忍,这是福田汽车质量战略取得成效的保障。福田汽车在全公司推行“大质量”思维,使得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做到了无死角。“质量”的理念深入到了全价值链、全过程。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福田汽车追究的是质量责任,而不是单纯的质量损失。对于质量责任的追溯不管涉及到公司多高层级,一律按制度执行,没有例外。对于触碰质量红线的人员实行降职、降薪、调岗、开除、处罚等措施,这极大提升了全员质量意识和对质量的敬畏感。
戴总表示,福田汽车自2019年开始,质量工作就已经由常务副总直接负责,今年则是总经理亲自抓,可以看出福田汽车对于质量管控的力度非常强,自上而下的对全员抓质量的要求,也是在行业内比较罕见的。
福田汽车积极地从外面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甚至引进了航天系统双归零方式作为要求。其中“双归零”方法就是:管理归零、技术归零。戴总一度表示这套方法实施起来难度大,标准甚至近乎严苛,但从结果来看非常有效。
福田汽车还将在今年逐步引入并推行平衡质量、合适质量的概念。平衡质量的意思就是,车辆设计寿命10年,那么各主要系统也都应按照10年左右设置,不应有多余的质量,即整车到了设计寿命了,但系统寿命还可以再用10年,戴总表示这就是质量不平衡的问题,这是一种浪费。
此外,福田汽车还将产品质量植根到企业文化上。去年福田汽车举行了质量文化节,策划一系列的活动。今年福田汽车在质量文化上还有其他的创举,通过重新征得质量口号、全员设计质量卡通,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交流,通过质量比武、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得全公司在质量文化上面不断涌现创意,从而让员工对提高质量有所触及,进而营造更加良好的质量氛围,从呆板质量向快乐质量转变。
创新科技推动高质量服务
除了质量提升和管理改革之外,在服务方面也没有落下,因为汽车市场的消费观念已经在发生变化。戴总表示,去年上半年开始,福田汽车对服务质量就提出了数字化服务目标,并且去年一年做了实践,数字化的服务是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福田汽车还开发了预见性服务系统,行业内首先投入使用了预见性的诊断产品,通过车联网采集数据,后台对数据进行分级,输出预警信息,并多途径提醒用户,从源头避免问题发生。
其中戴总还提到,福田汽车将启动数字化的工作,并且会提到非常高的议事日程,对客户需求数字化、产品开发数字化、制造过程数字化、服务过程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的工作来实现精确定义客户需求,数字化可以帮助福田汽车进一步的了解客户需求,精确控制过程质量,快速解决过程缺陷或者不良。数字化产品使用,以实现由临时性的服务向预见性的服务、预约式的服务、智能服务转变,探讨新的客户服务的商业模式。这是福田汽车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概念下面的举措。
总结:福田汽车的质量提升已经获得了不错成效,但无论是质量方面,还是服务方面,想要提高必然要经历漫长的改革,类似的工作是养成性的,最终达到质量控制向质量保证体系的转变,未来变得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