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特斯拉在华市场遭遇 “滑铁卢”。据第三方数据显示,其 10 月在华交付量仅 26006 辆,环比暴跌 63.64%,同比下滑 35.76%,不仅创下近三年单月销量新低,更从 9 月的品牌销量第 7 位直接跌落至第 27 位,市场表现惨淡。这一数据背后,是特斯拉在华面临的产品信任、供应链调整与竞争环境的多重挑战。

从销量走势看,特斯拉此次暴跌堪称 “断崖式下跌”。对比历史数据,其销量低谷曾出现在 2022 年 10 月(交付 17200 辆)与 2025 年 2 月(交付 26777 辆),而 10 月的销量表现仅略高于这两个节点,且暴跌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10 月出口量达 3.5 万辆,创 24 个月来新高,这意味着国内零售端的实际需求下滑更为严重,Model Y 和 Model 3 两款主力车型遭遇 “双重滑铁卢”。
产品信任危机是销量暴跌的核心诱因之一。此前特斯拉因 “去中国化” 供应链调整,导致部分车型品控出现波动,消费者对其产品稳定性的质疑声浪渐高。同时,其智能化功能迭代速度放缓,在国产新能源品牌纷纷推出城市 NOA、AI 座舱的背景下,特斯拉的智能体验优势逐渐弱化,难以满足中国用户对科技配置的高期待。
供应链调整的阵痛也持续发酵。为响应美国 “去中国化” 政策,特斯拉强行替换中国零部件,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产能波动加剧。上海超级工厂曾以 “55 秒下线一台车” 的效率著称,如今供应链重构让其失去成本与效率优势,进而影响终端定价与市场竞争力 —— 国产新能源品牌趁机推出价格带重叠的车型,以更丰富的配置和更稳定的品控抢占市场份额。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进一步挤压特斯拉的生存空间。2025 年以来,比亚迪、理想、小鹏等品牌在 20-30 万元区间密集投放新品,这些车型在智能驾驶、续航表现、座舱豪华感等方面全面超越特斯拉同价位产品。以某国产中大型 SUV 为例,其配备激光雷达、双 Orin-X 芯片的高阶智驾系统,价格仅为特斯拉 Model Y 的 80%,性价比优势显著。
消费者的投票也反映出市场心态的变化。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特斯拉维权”“品控下降” 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用户对其品牌溢价的容忍度降低。有网友直言 “降价频繁 + 品控下滑,不如选配置更实在的国产车”,这种舆论导向加速了消费群体的流失。
特斯拉在华的困境,本质上是 “全球化策略与本土化需求脱节” 的集中爆发。若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修复品控口碑,其在华市场份额或将进一步萎缩。而对于国产新能源品牌而言,这一轮竞争窗口期更需抓住机遇,以技术创新和用户运营巩固市场地位,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化进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