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狂欢的背后:消费者恶性维权事件不断
广州车展作为年末的重磅车展,近年来影响力不断提升,特别是现场成交量也是素来较大,成为各家汽车企业冲刺全年目标的绝佳之地。2013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销售1781.58万辆,同比增长13.47%,今年中国汽车销售铁定过2000万辆。
“繁华褪去,隐忧渐显”。2013年中国汽车销售市场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汽车产品投诉高居不下。来自国家质检总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质检总局共收到汽车产品缺陷投诉13313例,比2012年同期增加5523例,增长70.9%。
与以往多次大型车展一样,本次广州车展上再次有消费者冲向车企展台维权的事件。11月22日,两名男青年打着“坑爹的路虎,买三个月新车,发动机漏机油,售后服务很差……滚出中国,学好服务再来”横幅出现在路虎展台进行维权。
在中国,无论是豪华车消费者,还是经济型汽车消费者,在面对财大气粗强势的整车企业和经销商时,都面临着汽车维权难的现实。汽车从生产到流通涉及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多头监管虽有利于各司其职使得监管更加专业化,但也增加了沟通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分散了执法权力,难免出现“谁都管,谁又都不管”的现象。
反观欧美国家,涉及汽车缺陷投诉方面的法律健全,责任部门对于涉及消费者利益的取证调查不遗余力,对于有质量问题的汽车企业更是重拳处罚。这也导致了汽车质量问题刚被反映出来,就能受到车企的重视,并积极解决与沟通,还汽车消费者合理的权益。
早在2010年,欧洲为打破4S店售后服务垄断,降低消费者养车成本,出台了《欧洲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竞争新法规》(简称《欧洲新规》)。根据《欧洲新规》,汽车制造商要一视同仁地向维修服务商提供原厂配件和技术信息;各品牌汽车在质保期内的维修、保养不得指定特别服务商。据欧盟测算,此举将为消费者节省40%左右的日常汽车维修及养护费用。
在中国,由于2005年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间接造成了汽车厂家垄断了汽车销售和渠道,经销商在销售利润很薄或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人为抬高售后保养费用,使得消费者被迫接受其高昂的零配件费用。
比如,目前在汽车维修保养手册中都规定,车主如没有按照《用户使用手册》或《保修保养手册》的规定去厂家授权的品牌4S店或特约维修站进行免费强制保养,将视为用户自动放弃保修权利。此后即便在质保期内,车辆遇到任何质量问题,4S店不予免费维修。
以上这些都为厂家和经销商牟取超高的售后保养利润提供了便利,4S店甚至利用消费者对车况不了解以及对4S店的信任,增加不必要的保养、维修项目,以副厂件充当原厂件销售,或是在维修中偷工减料等。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汽车厂商的整体水平在提升,但其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的重视程度仍然远远不够,再加上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质量要求愈加苛刻,双方产生矛盾也很正常。
笔者认为,在面对汽车产品问题时,汽车厂商与消费者都应该理性对待。作为强势方的汽车厂商应该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利用法律的漏洞和空白,敷衍或践踏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也应该拿起法律和舆论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监管部门也要协助建立健全解决纠纷的机制,拓宽维权渠道,合理解决争议问题,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出台法律法规,帮忙消费者维护自己的权益。
(责任编辑:王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