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315:人脸识别遭滥用 车辆信息安全同样值得重视
一年一度315晚会在今晚如期播出,对各行各业来讲,都是紧绷神经、难以入眠的一晚。今年315晚会的主题为“提振消费、从心开始”。人脸识别的滥用作为第一个被晚会所曝光,众所周知,由于技术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在带来便利之时,也被不法商家用来窃取客户重要信息的手段。
其中无锡某汽车品牌经销商,就利用人脸识别系统,精准抓拍每位进店客户,系统从而得出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入店次数、甚至心情属性等,设备甚至能够将打假人士、记者等特殊人员加入黑名单。以便后台内部人员对此进行分类,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殊不知,这样做已经违法。
而从汽车投诉网上的数据查询得知,与本届315晚会所提及到的“信息安全”相关的是车辆VIN码。主要表现为车主在购买新车之后,注册相关车企APP时,输入VIN码后显示的车主信息不一致。是被经销商挪做他用?还是信息被盗用?这都很难不让车主产生这样的疑虑。甚至,车辆是否为新车、事故车,都让车主有了心结。
众所周知,车辆VIN码相当于人的身份证,是车辆上一组独一无二的号码。这些编码不仅有助于记录车辆所产生过的问题,检查时间、事故和所有人变更的记录等,还可以起到防盗的作用,其意义不言而喻。
在翻查汽车投诉网有关此类“信息安全”的投诉案例时,据其中一位车主陈先生讲,他当时在购买一辆卡罗拉新车之后,注册一汽丰田APP时,填写相关资料,输入车辆VIN码后显示出来的信息并非是他本人的信息。针对此情况,车主也很自然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怀疑。而当时经销商给到的解释为“工作失误”,随后通过电脑操作将陈先生问题解决了。对此,陈先生也没有再过多的追问,但这件事始终给他留下了想象和怀疑的空间。
无独有偶,同样身为一汽丰田车主的傅先生,遇到的情况与上述车主几乎一样。虽然最后也是通过电脑将车主问题解决,但是傅先生的心结比起上述车主要更大。何出此言?据编者跟车主沟通得知,车主注册APP之后在里面发现了维修记录,对车辆的前后保险杠进行了更换,并且是在车主提车的半个月后。而且,车主也十分确定在这段时间之内,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和碰撞。
对于APP里会出现这样的记录不仅是一头雾水,也更是加重了对车辆新旧程度、是否为事故车的怀疑。同样巧合的还有,经销商售后对此的解释也为“工作失误”。
除了以上两个案例之外,还有长安欧尚的一位车主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相信遇上该情况的车主,对于“工作失误”这个解释都很难能信服。作为独一无二的编码,在没有被激活使用时,何来维修记录?又或是经销商在售卖车辆之前利用VIN码做了什么事?这些都让车主浮想联翩。
4S店如果在未告知车主的情况下,私自挪用或盗用车辆信息,不仅侵犯了车主的知情权,严重的甚至涉及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等。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典》第1035条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
写在最后: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有关人脸识别等技术所带来的的信息泄露、个人隐私遭侵犯等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担忧。与人脸识别这种生物信息相比,对车辆信息的保护也应该同样得到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