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Nissan
来源:新浪博客
8.5万0收藏 曾几何时,Nissan公爵王与丰田皇冠在奥迪A6之前雄踞着中国的高档车市场,那时候,一辆公爵王意味着地位与尊贵。时过境迁,丰田还在努力的“拧干毛巾上的最后一滴水”,奥迪还是那个在中国叱咤风云的奥迪,只是Nissan,早已经不再是当年的Nissan。一阵“东风”过后,Nissan的品牌正在渐行渐远。
“守旧”的东风日产
Nissan以何著称?很肯定的答案:“发动机。”90年代世界十大发动机,可未曾跑掉过Nissan的位置。只是时至今日,东风日产公爵王的发动机还是带“NICS可变进气控制系统、C-VTC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智能控制系统。”精确的说,这应该都算是上世纪的技术。而横向看看,人家涡轮增压都不新鲜了,缸内直喷遍地都是了!当大众汽车全系都在标配DSG的时候,东风日产还在光荣的用着四速自动变速箱。至于东风日产的底盘,我们真的有点不忍心目睹,试问:有哪些是近五年的技术?
不是“技术日产”没有技术实力,这只是东风日产的不思进取。东风日产不重视中方技术力量的培养,缺乏创新,这恰恰是他们与其它主流汽车厂商差异的关键所在。“守旧”代表的是一种安稳的,不出错的状态,在销量为第一诉求的情况下,东风日产就是害怕在创变中迷失。
事实上,在大多数中年人的记忆中,都会记得当年的Nissan蓝鸟与公爵王。在那个年代,蓝鸟与佳美,公爵王与皇冠都是属于国内的“知名”汽车,那个时候在中国的Nissan,是高档轿车的代名词。那个时候的Nissan是引领的,技术的。
东风日产的崛起,却让Nissan的品牌价值与消费者渐行渐远。在广州花都的那一片土地中,东风日产从默默无闻的“新人”做到了今天的主流汽车企业,这是值得让人尊敬的事情。只是,打了激素的成长,失去的却是更多。
天籁热销的“真相”
根据东风日产发布的数据,今年6月,新天籁不仅以13,175台的销量蝉联6月份中高级车市场冠军,更以73,026台的上半年总销量强势登顶。这是自2008年上市以来,天籁继多次夺得月度销量冠军后,首次问鼎年度半程冠军。
天籁,之所以在中国销售火爆,事实上就是拿着“C级车忽悠,卖B级车!”
只要看看销售细部的数字就会明白,天籁的销售数据中,占最大销售量的是中低端车型。然而天籁的广告传播,几乎漫天遍野都是公爵王。广告传播用高端车型,主打形象,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同一款产品,高端与低端完全两个车。这样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宣传的问题。消费者买到的是中低端的B级车,但是产品的传播可全都是C级车的公爵王。
广州某4S店二手车市场部负责人曾举过这样的例子:“购买中低端的天籁,五年后换车,二手车市场几乎滞销。说的夸张点,送给别人,还都要再想想。如若同样购买迈腾,五年后换车,二手车市场还能卖出差不多60%左右的新车价格。”用该负责人的话说:“这就是差距!”
东风日产营销的手段固然多样,但是缺乏了强有力的产品力和创新精神,就是短命鬼!俗语道:小聪明害死人,大聪明成大事。东风日产恰恰是耍了小聪明,放弃了大眼界。
给“中国消费者”看的戏
Nissan的品牌显然已经日薄西山,坦率的说,Nissan品牌如何与中国消费者何干?如果没有东风日产,那也许没有人会关注这些。但在东风日产疯狂的刷新销量数据的时候,那这就变成了一出专门给“中国消费者”看的戏。
当初,丰田汽车的召回事件让全世界明白了,丰田前任CEO渡边捷昭“拧干毛巾上的最后一滴水”的成本控制是一把双刃剑。如今,你不得不感慨,东风日产正在努力的做着当年丰田汽车所做的事情。“后防撞钢梁的缺失,电瓶降低品质…..”种种事实告诉我们,为了大规模降低成本,东风日产不惜在安全装备上偷工减料。
其实,东风日产最大的本事早已经不再是那个“技术日产”。在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的强势带领下,东风日产的悍将们都在努力的成为“卖拐”中的赵本山和他的徒 弟。就像小品中的角色一样,“忽悠”是最大的本领。
带着为了中国消费喜好的“拉皮”产品,就定义出来适合所谓中国人的概念。然后重金布控在引导舆论上,从而,消费者就这样“愿者上钩”。这样低级的所谓营销,恰恰就是东风日产最擅长的招数。
只是,做汽车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一辆车可以代表很多,生活,工作与他密不可分,做这个行业需要的是“良心”,销量并不代表真正的“成功”。我们经常讲,要可持续发展,靠什么可持续?靠高额的利润吗?靠一时火爆的市场吗?肯定不是。靠的是企业不断创新的精神和真正为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
获得了眼前的繁荣,丢失了长远的效益。失去的是消费者的心,也就等于为自己刻好了墓志铭。前面已经有丰田的前车之鉴了。丰田,恰恰是顾了销售追了数字,才忘记了创新,让一个30年未更新的刹车技术毁了几十年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
技术领先、产品品质,是当年Nissan在中国时的骄傲。只是,现在的东风日产疯狂的只为领导仕途政绩与企业销量时,还剩下些什么?
以前的Nissan早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Nissan也在与我们渐行渐远。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