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原创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汽车工厂能零碳排放,动力电池回收又该怎么办?
来源:汽车投诉网
4.5万0收藏
保护环境不应该只在每年的6月5日才想起来,而是需要所有人每天都在努力。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个人能力有限能做的或许只是少浪费一张纸、少启动一次发动机等。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能做的就更多了。 一辆汽车不仅在使用时产生污染,而且在生产时所制造的污染物更多。在思考车辆如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制造出的污染如何处理和减少也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实现工厂零碳排放 最近有消息指出,从今年开始,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实现了100%可再生电力使用,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电能零碳排放的汽车工厂。 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在整个生产和运营环节的用电已100%采用可再

保护环境不应该只在每年的6月5日才想起来,而是需要所有人每天都在努力。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个人能力有限能做的或许只是少浪费一张纸、少启动一次发动机等。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能做的就更多了。

一辆汽车不仅在使用时产生污染,而且在生产时所制造的污染物更多。在思考车辆如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制造出的污染如何处理和减少也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实现工厂零碳排放

最近有消息指出,从今年开始,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实现了100%可再生电力使用,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电能零碳排放的汽车工厂。

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在整个生产和运营环节的用电已100%采用可再生能源,包括65%水电和35%风光电,从而将用电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1,000吨减少至0,成为国内首个实现电能碳中和的汽车制造基地。

其实这些年对于零排放工厂,也有不少厂商在推行,这也是保护环境所必须做的。这些年来沃尔沃的根特工厂、米其林的莱斯格拉万什轮胎厂等工厂也都成为了零排放的工厂。零排放的工厂理念值得更多的厂商学习,让环境保护与盈利之间更好地平衡。

环保材料不断进步

对于汽车的进步,环保材料的应用也是目前的一个方向。我们大部分的朋友在买车的时候都会说到车内异味问题,车内异味的引起原因有很多种,中控台材料的选择、中控台内的防火材料选择,座椅材质,车身的隔音材质,这些都会影响到车内的气味。

环保材料的应用,不仅对环境保护更加友好,而且对消费者来说能避免挥发的有毒物质危害。所以这些年来,丁基橡胶取代沥青成为隔音材料,热熔胶、水性胶黏剂等环保材料替代传统溶剂型胶黏剂、生物仿皮代替劣质革与真皮、环保漆代替普通油漆等。

事实上,车辆还有很多方面可以用环保材料代替,但这些东西需要经过耐久与实用的验证。钢材等车辆的主要材料中,其生产过程也会产生不少污染物,所以期待更多的环保材料能被研发应用。

新能源汽车的出路

汽车行业的进步不仅在材料上,更是动力与能源的选择上。在政策与环保理念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也不断地进步,但是目前的纯电动路线尚未完善。

从2014年新能源汽车进入快车道以来,每年都以超高的同比增长率在飞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310万辆。不过,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难题——动力电池回收。

事实上,目前市面并没有很好的动力电池回收方,只是依靠售卖方的汽车厂商自行回收,这也使得厂商们喊苦。

动力电池的回收有着数个问题亟待解决:1、没有很好的回收渠道,使得不少动力电池流入出价更高的不法渠道;2、技术难题。现在国内的电池尺寸以及结构规格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为拆解带来了很大的问题;3、回收成本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时,人工拆解的成本肯定是要高于机器自动化拆解,这就使得成本高昂。

也许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德国建立覆盖供给端和消费端的法律制度,明确规定德国电池生产和进口商必须在政府登记。此外,德国还通过押金制,建立基金促进电池回收体系的市场化发展,鼓励使用者在指定点交回废弃电池;美国确立了以生产者责任延伸为原则的回收体系,在生产电池的时候建立统一标识,并通过自建回收网络,做到对电池的回收利用;日本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电池厂商建立“电池生产销售—回收—再生处理”的回收利用体系,并对电池处理厂提供一定金额的补贴。

最后: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汽车行业在环保方面还有着很远的路要走,我们需要的是敬畏自然,不断提高科技以保护自然。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进入小程序
关注公众号
投诉问题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 - 2024 汽车投诉网粤ICP备12070654号 广州哲恒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