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原创
《新汽车办法》实施仅5日,强制消费投诉猛增
来源:汽车投诉网
4.3万0收藏
多年来,在汽车消费中,消费者一直处于弱势方,经常出现经销商推萎责任、抵押汽车合格证无法上牌、捆绑销售、随意违约加价等消费问题。商务部发布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办法的实施有望解决这些汽车消费难点问题,使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及售后服务中能够明白选择、放心消费。

多年来,在汽车消费中,消费者一直处于弱势方,经常出现经销商推萎责任、抵押汽车合格证无法上牌、捆绑销售、随意违约加价等消费问题。商务部发布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办法的实施有望解决这些汽车消费难点问题,使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及售后服务中能够明白选择、放心消费。

7月到了,对于中国的汽车消费者来说将有着特殊的意义,多少车主期待着新《办法》的实施,如今实施5天,不知道实施效果如何?

案例一:广汽丰田-雷凌 4S店强制购买保险,捆绑销售

浙江省温州市的赵先生7月1日在瑞安市新盛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定的广汽丰田雷凌,交了一万定金,是贷款买车,分三年,交了2000手续费,3000押金,4S店告知押金可退,但这三年必须在4S店买保险,那3000押金才可以退。与之前承诺3000块是贷款还完了就可以退不一致,还有就是4S店强制买盗抢险和另外一个险种,赵先生表示不同意。

案例二:东风日产-逍客 4S店强制要求车主购买险种

同样,山东省青岛市的李先生投诉胶州珠峰4S店买车,上青岛牌却被要求得购买买商业险。

案例三:一汽奥迪-奥迪A4L  4S店不履行汽车新规,强制车主购买险种

北京市大兴县的宋先生发表投诉称北京百得利奥迪中心4S店,不卖外地,必须加1.8万装修包,且必须在该店内上商业保险等其他费用。

案例四:北京汽车-绅宝X55 贷款购车,4S店强制购买保险

北京市海淀区的张先生在北京泓建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4S店信用贷款购车,7月4号交首付钱贷款买的车,却被4S店强制上保险以及要交2000元手续费,张先生请问是否是一定要交?

回顾新规实施才过去第五天,汽车投诉网收到关于强制消费的投诉量猛增。新规的出行,4S店不但没有履行且强制收费行为依旧存在,究竟是处罚不给力?还是监管不到位呢?

关于强制消费,早已经是4S店的惯例,相信很多到4S店买车的朋友,都经历了4S店强制消费者店内买保险的事情,不仅要求在店内上保险,还要缴纳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续保押金,如果第二年不在店内买保险的话,续保押金还不退,这样的事情已成4S店的行业规则,几乎每个品牌的4S店都收取续保押金。也很显然,大家都知道这行为侵害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但是大部分购车者还是忍气吞声,并且不情愿的缴纳了续保押金。同时,这也是新《办法》的导火线。

新《办法》:明确不得强制捆绑销售,保障消费者选择权。

消费者在购买新车时,经销商通常要求同时代办车辆注册登记、购买保险、汽车用品等“一条龙包办”的服务现象,且这些消费项目产生的费用明显大于消费者自己去办的成本,消费者为了尽快拿到车也没得选择,只能默认经销商的做法。

针对以上这点,新《办法》第十四条,供应商、经销商不得限定消费者户籍所在地,不得对消费者限定汽车配件、用品、金融、保险、救援等产品的提供商和售后服务商。经销商销售汽车时不得强制消费者购买保险或者强制为其提供代办车辆注册登记等服务。

消费者申诉:可以向工商部门进行投诉。

法律责任:新《办法》出台,经销商销售汽车时不得强制消费者购买保险、不得限定消费者户籍所在地,如违反此条例,由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警告或3万元以下罚款。

4S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尽管新政已经实施落地,但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在时间中磨合,在监督中成长。在走访4S店中发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销售人员总是拿自愿加价说事,不加价就得等,在某种程度上也变相的为经销商加价打了掩护。有的甚至不知新政的存在。“并没有啥实质性变化,这个就是一个指导性的办法而已。”不少汽车销售人员说。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新规实施,未来加价不会再明目张胆,但隐形消费仍会继续。

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现在4S店卖车的利润并不高,甚至有的在赔本赚吆喝,而加价或者装潢和售后都是4S店盈利的主要手段,新规一下将这些砍掉,4S店肯定会想出应对之策。比如,购车合同中不会再出现“加价提车”、“搭售装潢”之类的内容,但会把这些内容放到自愿的栏目里,“诱导”消费者签字同意,如果不同意的话,就不给优惠了,而且提车周期还会加长,最终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妥协,保险也是如此。

因此,在目前看来,新规实施短期内对市场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汽车投诉网依然会静观其变,其次,提醒消费者购车时,即使签订的合同再多,那么也需要仔细的阅读自己签订合同,明白自己签订的是什么合同。毕竟今时不同往日,4S店就爱玩“字眼”,看清楚合同上有什么“蛛丝马迹”, 防范于未然才是关键。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进入小程序
关注公众号
投诉问题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 - 2024 汽车投诉网粤ICP备12070654号 广州哲恒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