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热门投诉
燃油车
纯电新能源
混动新能源
热门投诉
探岳朗逸宋PLUS DM-i途观LGS8好猫H6CS75PLUS艾瑞泽5轩逸
秦 PLUS DM-i宋Pro DM-i逍客GS8 混动英朗海豚奇骏速腾帕萨特迈腾
GS4博越RX5皇冠陆放 HEV赤兔A4L瑞虎8新帝豪CR-V途昂

投诉34万+

集体3.3万+

多次投诉1.2万+

涉诉金额9.1亿+

2025年 ~ 至今

退换车646

投诉查询
首页聚焦
注册会员
发表投诉
专员审核
企业处理
企业回复
满意度打分
完成/再投诉
我要投诉
投诉
最新投诉
集体投诉
多次投诉
企业回复
燃油车
纯电新能源
混动新能源
投诉编号 每日最新汽车投诉标题 状态 投诉时间
QT340385
本田思域东莞名汇东风本田修车不换配件,没到1年车窗升不起来未转出(审核中)
QT340384
一汽丰田卡罗拉锐放销售虚假宣传油耗和强卖保险及诱导付款,要求退诚意金遭拒未转出(审核中)
QT340382
小鹏汽车G6引擎盖巨难关闭,售后无法解决投诉人反馈(打分)
QT340383
方程豹豹5高速行车突发失速状况,要求退车退款企业处理
QT340381
捷途X70 PLUS高速行车发动机抖动及失去动力,险些造成追尾事故投诉人反馈(打分)
QT340380
上汽大众帕萨特4S店出售库存车且车机漏光,要求赔偿企业处理
QT340379
北京奔驰-GLB级前挡风玻璃塑料件开裂企业处理
QT340378
东风奕派eπ008增程版车辆频发严重质量问题,厂家不管不问企业处理
QT340377
江淮iEVS4电池故障频发,售后未予实质性解决投诉人反馈(打分)
QT340376
荣威-i6 MAX EV 4S隐瞒出售库存车且不退定金企业处理
一追到底
已结案
方程豹豹5高速行车突发失速状况,要求退车退款企业处理方程豹豹5高速行车突发失速状况,要求退车退款本人于2024年2月在比亚迪方程豹芜湖4S店购买了一辆比亚迪方程豹牌豹5汽车,一个星期电池故障。当时我们坚持换车,芜湖4S店与我们协商进行补偿,说只是偶发事件。并说明如果出现第二次失速问题,就直接退车退款。这次10月1日最严重的故障,也就是本次主要投诉。途经京台高速下高速后,车辆毫无征兆突发“动力系统故障”报警,随后车辆从原速度80km/h极速下降至10km/h。其后自己第一时间检查,发现电量和油量均充足,同时车辆仪表盘提示检查动力系统报警,证明我们所购买的这辆车有严重安全质量问题。同时,此次事故也导致我和家人受到惊吓,精神受到创伤,不敢再开此车。 我的诉求:1、方程豹快速召回车辆进行检查,保证车辆的安全性。2、车目前仍然在三包范围内,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予以退车退款。3、予以换车处理,要求更换出厂日期在2025年1月1 日以后的车。5小时前东风奕派eπ008增程版车辆频发严重质量问题,厂家不管不问企业处理东风奕派eπ008增程版车辆频发严重质量问题,厂家不管不问问题:1、倒车雷达失效致车损,安全宣传形同虚设。2025 年 8 月 17 日 14 时 11 分,我驾驶车辆以 5-7km/h 倒车,后方整面墙体清晰可见,但倒车雷达未作任何提前预警(无正常 “滴滴滴” 提示),直至撞上墙体的瞬间,才听到一声迟滞的 “滴”。此次故障导致车尾凹陷、尾灯碎裂、车身刮擦,4S 店定损金额达 1.8 万余元。试想若当时后方是行人或儿童,后果不堪设想。贵方一直宣传 “智能的家和安全的家”,但关键安全配置却形同摆设。在此也提醒其他车主:切勿过度依赖电子辅助,需以自身观察为准。2、纯电模式失效与能耗虚标,增加用车成本。车辆在强制纯电模式下,深踩油门仍会消耗燃油。服务中心工程师明确此为增程车辆发动机介入的控制逻辑问题,承诺后续通过 OTA 升级优化,但至今已 4 个月,既无明确时间节点,也无任何进展。此外,官方能耗标识显示综合电能消耗量为 19.1kW・h/100km,我实际测算百公里电耗约 33.03 度,二者差距近一倍;亏电状态下官方 WLTC 燃料消耗量为 5.75L/100km,实际数值同样偏差显著。该情况与贵方宣传的 “纯电巡航”“低能耗” 严重不符,不仅大幅增加我的用车成本,更让我对车辆真实性能产生强烈质疑。3、蓝牙钥匙故障频发,影响安全与体验。宣传“NFC+无感蓝牙钥匙”存在明显功能缺陷:自动开锁却不自动闭锁(已排除设置问题),还频繁出现连接失效、“钥匙罚站” 现象。靠近车辆时,隐藏门把手弹开后会自行缩回。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日常使用体验,更对车辆停放安全构成隐患。6小时前北京现代索纳塔高速行车突然降速随后失去动力,4S店毫无作为企业处理北京现代索纳塔高速行车突然降速随后失去动力,4S店毫无作为车辆刚出3000公里,在高速上发动机突然降速发生两次,差点被挂车追尾。第二次上高速又发生类似情况,4S店毫无作为。故障代码亮起,水壶灯亮起,靠应急车道重启无力,第二次也是如此。1天前方程豹豹5行车时动力系统故障多次出现动力受限,要求退车企业处理方程豹豹5行车时动力系统故障多次出现动力受限,要求退车10月11日下午1点半左右,上个小坡就爬不上去了,屏幕出现动力系统故障,车动弹不了。打了厂家400电话,等待救援。后面是其他车友把车拉出来靠边停车,拉的过程车轮也抱死。等到晚上7点厂家救援人来了,车子又可以开动了,途中出现4次动力受限请小心驾驶,还有语音播报。车加油不走,车身抖动,后面拖上板车了。今天10月12日,4s店检查不出问题。这车我是不敢开了,要是在高速公路上这样会影响到我生命安全,我要求退车!2天前捷豹(进口)I-PACE动力电池频繁故障,4S店已多次维修但问题依旧存在投诉人反馈(打分)捷豹(进口)I-PACE动力电池频繁故障,4S店已多次维修但问题依旧存在本人IPACE电车于2025年3月、4月、9月连续出现混合动力电池故障的提醒,这短短六个月时间三次进厂维修。七个月车辆每次进场维修都因要等待动力电池配件要整整一个月,实际使用只有约3个月。车辆每次维修后,我都是怀着忐忑的心情不知道车辆啥时候又会出现电池故障。即使小心翼翼的使用,但依然难逃车辆混合电池系统出现故障。因广州的4S店没有维修捷豹电动车的资质,只能专程前往近100公里的东莞4S店维修(东莞的4S店工作人员很认真负责的维修,这个还是要肯定的)。因车辆包含此前的故障,目前已经第5次维修动力电池了,且近期三次故障,确实让我本人感到很焦虑。车不是在修,就是准备去修车的路上。无奈拔打了400客服进行投诉,本人希望厂家能将有安全隐患及故障的电池总成予以更换,但400的回复依然是维修更换损坏的电池模块。捷豹I-PACE作为捷豹的首款纯电动车型,车辆电池在质保期内,面对动力电池的频繁故障,厂家及4S店的解决方案只是更换部分组件,但车辆电池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故障依旧时有发生。结合捷豹路虎缺陷多次召回公告,此IPACE的动力电池和其他召回车辆问题一致,都是电池的问题。本人的车辆也曾出现充电后是空调不制冷的问题,都是与该车的电池存在问题有关。真心希望厂家能正视该款电动车的动力电池质量问题并积极妥善处理。3天前智己汽车L6 4S交付烂轮胎新车,其推诿拒绝提供解决方案企业处理智己汽车L6 4S交付烂轮胎新车,其推诿拒绝提供解决方案一、购车及车辆问题发现经过:1. 购车背景:2025年3月底,本人前往乌鲁木齐新市区苏州路桥下智己4S店看车。因门店装修,工作人员引导至头屯河区百商线缆交付中心选车。双方谈妥价格后,于4月2日完成提车。2. 问题发现:10月8日,本人因车辆胎压不足前往修车店补气时,店家发现车辆其中一个轮胎存在“inside面在外”的装反情况。随后本人前往上述交付中心核实,在双方共同见证下卸下轮胎,进一步发现轮胎内部有碾压痕迹、补丁,外部有划痕,推测轮胎装反是为掩盖上述问题。二、交付中心及4S店的不当处理态度:1. 拒绝承认责任:交付中心售后工作人员在现场看到轮胎问题后,仍坚称“绝不会是他们的问题”,并通过客户端手机监控信息称未发现胎压异常提示,无端猜测“一定是车主将车借出去导致问题”。2. 推诿敷衍:本人提出“通过公司后台数据检查”的合理诉求后,10月10日智己4S店负责人仅以“未发现异常状态”为由,明确表示该问题与他们无关,拒绝提供任何解决方案。10-11东风日产奇骏e-POWER高速行驶动力丢失,要求退换车及赔偿企业处理东风日产奇骏e-POWER高速行驶动力丢失,要求退换车及赔偿详细描述:本人驾驶电驱奇骏于25年10月7日下午16点许行驶至四川广洪高速眉山段,车辆发动机突发异响并出现动力丢失。车辆滑行到应急车道后靠边停车,拨打高速报警救援及厂家救援电话。当时车载5人(两个大人三个小孩),天上还下着雨,情况十分危险。一车人担惊受怕至今心有余悸,特别是小孩直接吓哭。本人也高度紧张焦虑无助,给大人小孩都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万一后面的大车没注意到我的车发生了车祸,岂不是我一家人都完了。该车辆一直在东风日产4S店维护保养,2023年12月24日保养时发现有机油增多现象。12月26日发现防冻液泄漏到发动机随尾气排出冒大白烟,2024年1月8日经多次检测确定更换EGR阀总成。2月22日EP系统故障(经查原因不明4S消码处理),3月2日EP系统故障动力受限(经查原因不明4S消码处理)。4月18日EP系统故障(经查原因不明4S消码处理),5月14日EP系统故障(经查原因不明4S消码处理)。5月20日EP系统故障经多次检测后再次更换EGR阀总成,2025年5月3日底盘系统故障、能量转换系统故障(经查原因不明4S消码处理)。2025年10月7日高速道路行驶中突发发动机异响并动力丢失,目前车辆行驶里程为2万1千公里左右。此车辆多次把我丢在路上,只能打4S电话救援。买了个车实在是糟心,以前的我都忍了,但这次车辆在高速公路行驶中突发发动机严重故障导致动力丢失,属于重大车辆质量问题,已经危及到我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由此带来的巨大安全风险,也反映出车辆本身可能存在的产品缺陷。因此我对东风日产厂家提出如下诉求:1.要求退车或换车,该重大质量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和使用价值。2.赔偿相关损失,包括但不限于拖车费、交通费、误工费、精神损害补偿和其他直接损失。3.要求厂家出具正式检测报告,明确故障原因性质责任归属。4.要求厂家对此事件进行调查并公开向我和公众道歉。10-102蓝电汽车蓝电E5 PLUS新车快充无法使用,售后拆车检修无果投诉人反馈(打分)蓝电汽车蓝电E5 PLUS新车快充无法使用,售后拆车检修无果2025年9月30日提车,10月2日去充电站充电时发现快充充不进去电,换充电桩也不行。第二天开到售后检查,检查半天解决不了问题,说国庆后再检查。开车过程还伴随右侧门异啊,左后座椅异响。节后10月9日又开到售后检查,检查到晚上还查不出问题,而且车子拆得乱七八糟,看了就糟心。这是刚买的新车呀,难道厂家都没有做出厂检测吗?10-10比亚迪宋PLUS DM-i高速行车突发动力电池故障,要求赔偿相关费用完成比亚迪宋PLUS DM-i高速行车突发动力电池故障,要求赔偿相关费用车辆2025/9/29日13:30左右,在回老家河南途中在江西新余高速上正常行驶中,突然动力电池故障没有动力(EV电池动力受限),非常危险。车辆于2025/10/1号拖到深圳市龙达售后服务中心,经检测为电池包质量问题需要更换电池包,目前正在等待更换。我的诉求:1、赔偿高速拖车、提前下高速产生的高速费及打车回老家及回深圳费用;2、补偿修车期间无法使用车辆产生费用;3、出具全面检测问题报告及改善对策,避免此类事故发生。10-09长安凯程-睿行EM80行车中突然抱死熄火且无法启动投诉人反馈(打分)长安凯程-睿行EM80行车中突然抱死熄火且无法启动2025年7月10购买,行驶里程2904。2025年10月4日发生故障,正常行驶中突然抱死熄火,失去动力。仪表台车辆故障灯亮起,动力电池故障灯亮起,转向系统故障灯亮起,绿色"准备就绪"灯消失,尝试多次无法启动。10-09
每周红黑榜
深蓝汽车
投诉量/宗
287(近两年)
解决率
91%
QT分
66
红榜
理由:
企业重视网站投诉,能够及时与车主和网站作沟通,并且大部分车主问题能合理得到解决,大部分车主对解决方案表示认可。
小米汽车
投诉量/宗
268(近两年)
解决率
5%
QT分
60
黑榜
理由:
网站多次联系企业处理投诉并及时反馈结果,但网站上的投诉依然未得到企业的回应,目前已积累不少投诉。
资讯
想买蔚来代步却怕倒闭?从换电、销量到资金,拆解3个核心问题想买蔚来代步却怕倒闭?从换电、销量到资金,拆解3个核心问题“试驾蔚来觉得内饰、换电都不错,但网上说它要倒闭,到底能不能买?”2025年,不少像这位用户一样的准车主,在心动蔚来的产品力时,又被“倒闭传闻”绊住脚步。从“负债千亿”的担忧,到“400V与900V换电不通用”的争议,再到“月销5万才能盈利”的说法,关于蔚来的讨论总是充满矛盾——一边是车主“复购率最高”的认可,一边是外界对其生存能力的质疑。对普通代步用户来说,与其纠结“会不会倒闭”,不如聚焦“产品是否适配需求”“服务能否持续”“风险是否可控”这三个更实际的问题。先看最核心的“倒闭传闻”,真相到底是什么?网上流传的“蔚来负债千亿”“活不过今年”,其实是对车企财务的片面解读。新能源车企普遍依赖融资扩张,蔚来的负债包含大量长期研发投入和换电站建设成本,并非“短期偿债危机”;更关键的是,其背后有国有资本注资,且2025年9月交付量已达3.47万辆(同比增长64%),“蔚来、乐道、萤火虫”三品牌覆盖15-40万价格带,用户基数持续扩大。有行业分析师测算:“只要月销稳定在3万辆以上,结合换电服务的现金流,蔚来短期不存在生存风险,‘五年内倒闭’的说法缺乏依据。”不过,用户担心的“换电服务能否持续”,确实需要理性看待。争议最大的“400V与900V电池不通用”,本质是技术迭代中的过渡问题——蔚来早期车型用400V平台,新推出的乐道、部分蔚来车型升级900V快充平台,两种电池无法混用,导致换电站需要同时储备多种电池。从实际体验看,温州等大城市的换电站3.0/4.0版本,可用电池数量多在5-11块,比如法派路换电站虽只有2/5块可用电池,但无排队;欧洲城换电站则10/11块电池待命,基本能满足需求。但小城市或节假日高峰期,可能出现“需要等对应电池”的情况。对代步用户来说,若主要依赖家充,偶尔用换电,影响不大;若频繁跑长途且依赖换电,建议优先选择400V老款车型,或观望后续换电站电池储备升级。再看“产品是否适合代步”,蔚来的优势和短板同样明显。优势在于“体验细腻”:内饰用皮质包覆,做工优于同价位不少竞品;换电模式对没有家充的用户友好,3-5分钟就能补能,比充电省时;辅助驾驶基础功能(如高速领航、自动泊车)成熟,适合日常通勤。但短板也突出:车型尺寸普遍偏大,比如ES8车长超5米,在老小区停车不如小型电车灵活;价格偏高,入门款乐道车型也要20万以上,若只是短途代步,10-15万级电车性价比更高。有车主建议:“如果预算20万以上,想要舒适和服务,蔚来值得选;若预算有限、只需要基础代步,没必要为品牌和换电多花钱。”还有两个细节值得准车主关注:一是提车周期,目前蔚来部分车型(如ES8)需要等至明年,有网友调侃“不如等四季度看情况,明年说不定有现车,还能避开传闻风险”;二是保值率,虽然蔚来二手残值不如特斯拉、比亚迪,但车主复购率是新势力中最高的,侧面说明用户对产品认可度高,若打算长期使用(5年以上),保值率影响较小。最后给普通用户的建议很简单:如果试驾后觉得车型、价格、服务都符合预期,且主要用于市内代步,不用过度焦虑“倒闭”——新能源行业虽竞争激烈,但蔚来仍有换电、用户生态等护城河,短期不会突然停服;若心里没底,可优先选择现车,或等明年现车充足后再入手,避免“订车后纠结”。买车终究是“买适合自己的”,与其被网上的传闻左右,不如多跑几次4S店、体验换电,结合自身需求做决定。1天前田秋怡5038
不押纯电押 “全能源”!宝马丰田:多元路线才是全球市场的解药不押纯电押 “全能源”!宝马丰田:多元路线才是全球市场的解药当沃尔沃、宾利喊出“2030年停售燃油车”,奥迪计划“2032年全面停产内燃机”时,宝马和丰田却逆势而行——不搞激进的纯电目标,坚持“内燃机+电动车+混动+氢燃料”并行的多元能源战略。2025年,当不少品牌因纯电销量不及预期、临时取消车型计划、推迟电动化目标时,这两家巨头却凭借“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策略,在全球差异化市场中站稳脚跟。有人说它们“保守”,但从挪威89%的电动车渗透率与美国9.2%的差距来看,宝马和丰田的“多元路线”,恰恰踩中了全球电动化转型“步调不一”的核心痛点。先看这场“电动化竞赛”的反转:2020年初,新能源热潮下,车企们扎堆宣布“燃油车退市时间表”,仿佛谁先全面转向纯电,谁就能抢占未来。可几年过去,现实给了不少品牌一记耳光——保时捷原本计划2030年电动车占比80%,如今却要临时加推燃油版跨界车;奥迪的纯电车型规划多次调整,内燃机停产时间无限期搁置;福特欧洲更是悄悄放缓纯电转型,重新聚焦混动车型。反观宝马和丰田,从一开始就没跟风“押注纯电”,而是按自己的节奏布局多元能源,如今反而成了“少数没翻车的玩家”。宝马的“选择的权力”战略,精准覆盖了不同地区的需求。在挪威这样电动车渗透率近90%的市场,它能拿出iX3、i3轿车等纯电车型满足政策与用户需求;在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电动车占比不足10%的美国部分地区,它的直列六缸、V8内燃机车型仍占据销量主力,甚至为了符合欧7法规,重新设计大排量发动机,确保性能车用户的需求不被忽视;更长远的是,它还联合丰田研发氢燃料电池,计划2028年推出基于X5的氢燃料车型,提前布局“后电动车时代”的技术。宝马CEO奥利弗·齐普策的表态很直接:“将电动化作为单一技术路线是死胡同,欧洲内部转型速度都不一样,何况全球?”这种清醒,让宝马避免了“为凑纯电销量而牺牲利润”的困境——2025年上半年,其燃油车与混动车型仍贡献60%以上的营收,为纯电研发(如“新世代”平台100亿欧元投入)提供了稳定现金流。丰田的“全能源覆盖”策略,更是把“务实”刻进了骨子里。作为混动技术的鼻祖(1997年推出普锐斯),丰田没有因纯电热潮放弃优势,反而继续优化内燃机——新款汽油发动机能适配纯电、混动、氢燃料等多种场景,既降低研发成本,又能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在电动化转型慢的地区,它的混动车型仍是“省油耐用”的代名词;在政策推动电动化的市场,它的纯电车型逐步落地;同时,它还联合马自达、斯巴鲁研发合成燃料、生物燃料,甚至测试氢燃料内燃机(如GR Yaris的1.6T三缸氢燃料原型车),把“不依赖单一能源”做到极致。丰田章男曾直言“电动车全球份额难超30%”,这话虽引发争议,却贴合现实——在新西兰,电动车因充电费用高于油费,成了“富人玩具”;在东北、内蒙等低温地区,纯电车型续航腰斩的问题仍未解决,混动和燃油车仍是刚需。这种“多元路线”的优势,在全球市场差异中被无限放大。从数据来看,2024年挪威新车销量中89%是电动车,而美国仅9.2%,中国虽能达到60%,但三四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充电设施差距仍明显。若车企只押注纯电,在电动车渗透率低的市场会“无车可卖”,强行推纯电又会因需求不足导致库存积压;而宝马和丰田的策略,相当于“哪里需要什么车,就给什么车”——在欧洲,纯电和混动车型并行;在北美,燃油车与氢燃料车型逐步过渡;在亚洲,兼顾纯电、混动与燃油车。这种“因地制宜”,让它们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有竞争力,不像部分品牌“在挪威卖爆纯电,在北美却因缺乏燃油车型丢份额”。更关键的是,多元战略让宝马和丰田避开了“纯电研发的无底洞”。纯电车型需要持续投入电池技术、充电生态、智能驾驶,且回报周期长,不少品牌因“烧钱太快、销量不及预期”陷入财务压力。而宝马和丰田靠燃油车、混动车型的稳定利润,反哺纯电与氢燃料研发,形成“良性循环”。比如宝马投入100亿欧元研发“新世代”纯电平台,底气就来自其燃油车与混动车型的营收支撑;丰田在氢燃料领域的布局,也离不开混动车型带来的现金流。这种“不激进、不冒进”,让它们在行业波动中保持稳定,避免了“为追热点而打乱自身节奏”。当然,宝马和丰田的“多元路线”并非“反对电动化”。宝马已确认推出iX5等多款纯电车型,丰田也在逐步扩大纯电产品矩阵,它们反对的是“不顾地区差异、强行全面押注纯电”的冒进。就像网友说的:“在挪威卖纯电是顺应市场,在非洲卖燃油车是尊重现实,硬要在充电不方便的地方强推纯电,才是真的不尊重用户。”如今来看,宝马和丰田的“远见”,本质是对“全球市场复杂性”的敬畏。电动化是未来趋势,但不是“一刀切”的趋势——有的地区快,有的地区慢;有的用户需要纯电,有的用户依赖燃油。当其他品牌在“激进转型”中反复调整策略、付出高昂代价时,这两家巨头凭借“多元能源”的缓冲,既能抓住纯电市场的机遇,又不会被单一技术路线绑架。或许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未来5-10年,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不是‘纯电vs燃油’的对抗,而是‘谁能更好地适配不同地区需求’的较量。从这一点来看,宝马和丰田已经走在了前面。”1天前田秋怡7144
 磷酸铁锂凭什么成车企“香饽饽”?真相:成本砍半 + 永不自燃 磷酸铁锂凭什么成车企“香饽饽”?真相:成本砍半 + 永不自燃“现在买新能源车,十辆里有七辆用磷酸铁锂!”2025年,曾经被三元锂“压一头”的磷酸铁锂电池,如今成了主流车企的首选——从10万级家用车到30万级中高端车型,越来越多新车搭载这一电池技术。有人说“是成本逼的”,也有人认可“安全才是硬道理”,这场电池技术路线的“攻守战”背后,是磷酸铁锂用五大核心优势,精准踩中了车企与消费者的需求痛点。首先是“成本杀手锏”,直接戳中车企价格战的要害。磷酸铁锂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含钴、镍等贵金属,原材料成本比三元锂低30%-40%。随着近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回落,磷酸铁锂电池的制造成本已降至三元锂的六成左右——一辆搭载75度电池的车型,用磷酸铁锂能比三元锂节省近2万元成本。对车企来说,这意味着在20万级市场,既能压低售价吸引消费者,又能保留合理利润;对用户而言,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相近续航的车型,性价比优势一目了然。有经销商透露:“同配置的两款紧凑型SUV,磷酸铁锂版本比三元锂便宜1.5万,月销能差出3000台。”安全性是磷酸铁锂“圈粉”的另一大关键。从热稳定性来看,磷酸铁锂的分解温度高达800℃,而三元锂仅200-300℃,这意味着前者在碰撞、高温等极端场景下,更难发生起火、爆炸。虽然网友争论“安全与否要看封装和BMS(电池管理系统)”,但不可否认的是,磷酸铁锂的“先天安全属性”让车企更省心——近年多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中,三元锂电池因“爆燃速度快、灭火难度大”引发关注,而磷酸铁锂即便出现问题,多以冒烟为主,风险可控性更高。“对车企来说,少一起安全事故,就是少一次品牌危机。”有行业分析师直言,尤其在新能源车大众化阶段,“不起火”的口碑比“长续航”更能打动家庭用户。循环寿命长则让磷酸铁锂在“长期使用”上更具优势。实验数据显示,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次数可达5000次以上,按每年行驶2万公里、每次充电续航400公里计算,能满足10年以上使用;而三元锂电池循环次数约2000次,寿命通常在5-6年。这不仅意味着车主不用频繁担心电池衰减,也让二手车市场更认可——同样开5年的新能源车,磷酸铁锂版本的电池健康度可能仍在80%以上,而三元锂可能只剩60%,残值差距明显。有二手车商表示:“同年份的比亚迪汉,磷酸铁锂版本比三元锂版本多卖1.2万,买家就认‘耐用’。”供应链稳定是磷酸铁锂被青睐的“隐性原因”。磷酸铁锂的关键原料(如磷酸铁、锂)国内产能充足,国产化率超90%,而三元锂依赖的钴、镍,70%以上需从海外进口,易受地缘政治、价格波动影响。对车企来说,选择磷酸铁锂意味着“供应链自主可控”,不用担心里程碑式的原材料涨价或断供。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不卡脖子”的优势愈发重要,这也符合国家对新能源产业链安全的布局方向。技术进步则在不断弥补磷酸铁锂的短板。此前,磷酸铁锂因能量密度低(续航短)、低温性能差(冬天掉电快)被诟病,但随着高压实技术、刀片电芯、CTP(电芯集成到电池包)等技术的应用,这些问题正逐步解决。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让能量密度接近三元锂,部分车型续航已突破700公里;热管理系统的升级,也让磷酸铁锂在-10℃环境下的续航衰减从30%降至15%左右,基本能满足北方用户需求。“以前冬天开磷酸铁锂的车,不敢开空调,现在续航够了,也敢跑长途了。”一位北方车主的反馈,道出了技术升级带来的体验变化。不过,磷酸铁锂并非“完美无缺”,争议仍在持续。有网友坚持“三元锂使用体验更好”——能量密度高意味着续航参数更亮眼,低温性能也更优,适合北方用户和经常跑长途的人群;且高端车型仍以三元锂为主,比如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版、宝马iX3等,有人认为“磷酸铁锂是中低端车的选择”。还有人质疑“磷酸铁锂的电池包可靠性”,认为其能量密度低导致电池包内电芯更密集,散热难度大,若BMS调校不当,仍有安全风险。但从市场趋势来看,磷酸铁锂的“主流地位”已逐渐稳固。一方面,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后,“性价比”成了车企竞争的核心,磷酸铁锂的成本优势恰好契合这一需求;另一方面,政策对“电池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磷酸铁锂的先天安全属性更易满足标准。甚至有高端品牌开始尝试磷酸铁锂,比如仰望U8推出的“城市版”,就用磷酸铁锂替代部分三元锂配置,主打“安全家用”场景。总的来说,磷酸铁锂成为主流车企首选,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成本、安全、寿命、供应链、技术”五大优势的综合胜出。对消费者而言,不用再纠结“磷酸铁锂vs三元锂”哪个绝对更好——日常通勤、注重性价比和安全,选磷酸铁锂;经常跑长途、生活在北方,三元锂仍是更优解。而对车企来说,如何根据车型定位选择合适的电池技术,平衡用户需求与成本控制,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1天前田秋怡7121
全固态电池来了!孚能电池年底送样,能终结续航焦虑吗?全固态电池来了!孚能电池年底送样,能终结续航焦虑吗?“刚提了半固态电池的车,全固态就要来了?”2025 年 10 月,孚能科技官宣 “全固态电池年底送样一线车企” 的消息,让新能源车主陷入 “买早了” 的纠结 —— 这款电池能量密度达 400Wh/kg,装车后纯电续航轻松破 1500 公里,-10℃低温续航仍能稳在 1300 公里,甚至量产后成本比高端三元锂还便宜 10%。从实验室数据到 “送样车企” 的实质性进展,全固态电池离 “装车上路” 越来越近,也让 “2026 年该不该等固态电池车” 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购车争议。先看懂这款全固态电池的 “硬实力”:它和目前主流的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核心突破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两大维度 ——400Wh/kg 的能量密度,比现在顶级三元锂电池(约 360Wh/kg)高出 10% 以上,这意味着同样大小的电池包,能装下更多电量:装在家用 SUV 上,续航直接从 1200 公里跃升至 1500 公里;即便冬天开暖风、跑高速,续航衰减也能控制在 15% 以内,黑龙江网友期待的 “冬天跑 800 公里以上” 不再是空想。更惊喜的是 “体积优势”:相同续航下,全固态电池体积比传统电池小 20%,重量更轻。有车企工程师测算:“装了全固态电池的 SUV,后备箱能多腾出婴儿车大小的空间,底盘减重后电耗还能再降 5%”,对注重空间和操控的用户来说,这比单纯提升续航更实用。而且它用的是纯固态电解质,没有液态电解液,安全性大幅提升 —— 针刺测试中不会起火,热失控温度比液态电池高 50℃,彻底解决了 “电池自燃” 的核心顾虑,这也是半固态电池(仍含部分液态电解液)无法比拟的优势。最让行业兴奋的是 “进度不画饼”:不同于其他品牌只喊 “研发中”,孚能直接给出了明确的时间线 ——2025 年底送样给一线自主车企,2026 年完成测试后有望上试装车,最快 2027 年就能小批量交付。供应链消息显示,不少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已在抢着对接,“就怕晚了拿不到产能”。对比特斯拉计划 2030 年才落地的全固态电池,孚能的进度几乎快了一个代际,有网友感慨:“之前听了太多‘技术突破’,这次看到‘送样车企’,才算真的有盼头。”不过,网友的疑问也很现实:送样到装车,还要等多久? 有人担心 “送样是实验室版本,量产会砍参数”,但行业人士透露:“孚能送样的电池与量产版一致性达 80% 以上,能量密度、安全性这些核心指标不会缩水”;还有人纠结 “成本会不会太高”,分析师给出定心丸:“量产后每千瓦时成本比高端三元锂低 10%,一辆车装 100 度电就能省 5000 块,20 万级车型也能装得起”。争议最大的还是 “现在该买现款车,还是等固态电池车?” 支持 “等” 的用户认为:“续航 1500 公里能彻底告别充电桩,冬天也不用焦虑,多等 1-2 年值了”;反对者则反驳:“现款车技术成熟,价格也在下降,等固态电池车初期可能加价,还得承担‘首批车小毛病’的风险”。还有理性声音指出:“如果现在是刚需,现款高配车型(续航 1200 公里左右)已能满足日常需求;如果预算充足且不急用车,等 2026 年试装车上市后观察 3-6 个月,再决定是否入手更稳妥。”也有网友提出 “冷思考”:比如 “手机还没装固态电池,汽车先用上了?” 其实两者技术路径不同 —— 汽车电池对体积、重量的容忍度更高,且车企对长续航需求更迫切,反而可能比手机更早落地;还有人担心 “北方冬天低温性能”,虽然孚能提到 - 10℃续航保持率不错,但 - 20℃以下的极端环境表现仍需测试,这也是未来装车后需要验证的关键。从行业影响来看,孚能全固态电池的进展,可能会加速新能源汽车的 “续航内卷”。目前主流纯电车续航已普遍突破 1000 公里,而 1500 公里的到来,会让 “续航焦虑” 从 “有没有” 变成 “够不够用”,倒逼车企在智能驾驶、空间设计等其他维度竞争。对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好事 —— 不仅能用上更安全、更长寿的电池,还能享受到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下降。总的来说,孚能全固态电池的 “年底送样”,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正式迈入 “固态时代” 的倒计时。虽然从送样到量产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 “告别续航焦虑” 的清晰路径。至于 “要不要等”,最终还是要看个人需求:刚需用户不必盲目等新技术,现款车型已足够优秀;追求极致体验的用户,不妨多关注 2026 年车企的测试进展,或许能赶上 “第一批吃螃蟹” 的机会。但无论如何,全固态电池的到来,都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次 “革命性突破”,而我们,正在见证这场变革的开端。2天前田秋怡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