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原创
长安奔奔遭猛烈撞击气囊不爆 厂家竟称撞击程度不够
来源:汽车投诉网
4.4万0收藏
据了解,汽车投诉网在2014年共接到安全气囊的相关投诉案例为155宗,而在2015年,汽车投诉网接到汽车气囊纠纷的投诉有341宗,宗数相比往年有大幅上涨。而其中因事故正面撞击但安全气囊未弹开的案例则达9宗,导致车身非正面撞击但是气囊未爆的达到90宗,而关于气囊无故弹出的案例竟也有29宗。

  据了解,汽车投诉网在2014年共接到安全气囊的相关投诉案例为155宗,而在2015年,汽车投诉网接到汽车气囊纠纷的投诉有341宗,宗数相比往年有大幅上涨。而其中因事故正面撞击但安全气囊未弹开的案例则达9宗,导致车身非正面撞击但是气囊未爆的达到90宗,而关于气囊无故弹出的案例竟也有29宗。关于气囊灯故障以及其他故障的投诉则高达211宗,其中包括安全气囊游丝、安全气囊感应装置失灵、安全气囊挡板脱落等问题,主要集中在安全气囊盖板脱胶的现象比较多。如此看来,安全气囊真的是一个令人摸不透的装置。

  河南省许昌市的吕先生于2016年03月06日向汽车投诉网投诉称:他驾驶的长安奔奔因开车速度过快,不小心撞到坑里导致车辆出现翻转,车身也因此遭到严重损伤。

  可就算车辆损坏如此严重,车辆的安全气囊却也没有按照正常情况弹出,导致吕先生受伤严重。当事故发生第二天后,吕先生联系4S店到现场进行检测,而4S店到现场后也只是拍照说发给厂家。车辆就一直放在事故现场,在随后的几天里,吕先生接到4S店的答复,称厂家回复由于撞击程度不够。吕先生觉得车辆已经碰撞到如此严重,厂家竟回复由于撞击力度不够,这不仅是对车辆的质量感到怀疑,还觉得对厂家对待车主的诚意感到痛心。

  从车主提供的照片中可以看出,车辆的整个车头已经损毁严重,但驾驶室和副驾驶均没看到经过激烈碰撞后弹出的安全气囊。随后吕先生来到汽车投诉网进行投诉,而汽车投诉网在接到谭先生的投诉后,也第一时间把投诉转给厂家那边进行处理,目前,网站收到厂家回复,称服务站已经联系用户解释,并协助处理了车辆问题。

  但小编随即联系到吕先生,据吕先生反馈,厂家依旧以撞击力度不够为理由拖延处理故障。而事故车辆还一直放在事故现场。

  当遇到危险时刻,本应当是救命稻草的安全气囊却时常“罢工”不弹开,这不禁让车主们担心,怎样才能保证安全气囊在关键时刻不出问题?

  安全气囊的弹开至今也没有国家限定标准,厂商的解释为:安全气囊碰撞时只有符合一定的角度和力度,气囊才能打开。国标对安全气囊的质量保障有积极作用,对气囊打开的所谓条件应该加以限制,否则会成为厂家的“挡箭牌”。案例中的问题,希望长安轿车能重视起来,负起该有的责任。

  即便如此,车主遇到此类问题,仍需积极找厂家,4S店协商,通过各种途径维权。有必要时走司法途径。汽车投诉网也为广大车友,提供了免费律师咨询团队。

  关于安全气囊打不开的案例在国内也越来越常见,有专业律师就表示,车辆发生碰撞,安全气囊打不开,导致驾车人或乘车人因二次碰撞而受到伤害致残或死亡,而就此产生的责任,厂家与受害人之间常引发纠纷,并时有诉讼发生,这类案件的重点在于,事故发生时的条件是否达到特定的安全气囊打开条件,对于安全气囊打开的条件,目前我国并无统一的标准,加上各厂家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遇到事故的时候厂家可以“自圆其说、自证其说”,这也是厂家们惯用的抗辩手段。

  有关律师就建议:现在对于此类安全气囊在事故中没有爆出的案件并没有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明确的行业标准可循,车主在出现此类案件后可有三点依据可循。

  1. 就是从车辆的随车说明书入手,现在有些厂家会把车内安装安全气囊的爆出条件作出说明,如果发生车祸时的撞击条件完全满足说明书中所指出的爆出条件而没有爆出的话,车主就可以此为依据与厂商协商相关赔偿事宜,这也是最简单的维权方法。

  2. 但有些厂商并未在说明书中指出气囊爆出条件,在发生事故是气囊未能爆出后就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了。消费者可以向厂家索取该安全气囊的技术参数来作为参考,来判定安全气囊是否在应该爆出的情况下没有爆出。但对于汽车生产厂家和安全气囊供应商来说此类技术参数大都属于机密,因此消费者很难得到这些参数。

  3. 第三种维权方法就是参考一些国内外对于安全气囊爆出条件所制定的一些技术标准,这些标准虽然不能全部被国内运用。但有些技术标准还是可以参考的,例如美国的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就对安全气囊爆出的技术标准作出明确的说明,有些合资车辆在国外也有同款车型销售,因此国内消费者在维权时可以参考一些欧洲、美国的技术标准。

  律师还建议:现在诸如安全气囊未在事故中爆出倒是人员伤亡的案件已有许多,多数消费者都与厂商协商后得到赔偿。即使起诉厂商的话也有较多胜诉的案例。所以,在出现此类问题后,消费者一定要做好维权的准备,不要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怕麻烦而放弃维权。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进入小程序
关注公众号
投诉问题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 - 2024 汽车投诉网粤ICP备12070654号 广州哲恒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