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汽车质量投诉平台

原创
未来汽车的方向真的只是电动车吗?还有一些方向不能忽视
来源:汽车投诉网
4.6万0收藏
最近油价重回5元时代,得益的当然是“有车一族”,用车成本再度下降。但是这背后的原油大战,导致原油的大量开采,无疑是加速了全球的能源危机,因为原油为不可再生资源,终有一天会枯竭。那么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代替原油就成为目前努力的方向了,在汽车行业也有着不少车企在为能源危机寻找出路。 油电混动与插电混动为过渡 对于目前的情况来说,汽车主流仍然为燃油车为主。在此基础上,不少厂商衍生出很多更加节能环保的车型,如油电混合动力与插电混合动力。两种方案都是为了降低油耗而生,但由于汽油仍是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所以这两种方式也终会淘汰。 尽

最近油价重回5元时代,得益的当然是有车一族,用车成本再度下降。但是这背后的原油大战,导致原油的大量开采,无疑是加速了全球的能源危机,因为原油为不可再生资源,终有一天会枯竭。那么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代替原油就成为目前努力的方向了,在汽车行业也有着不少车企在为能源危机寻找出路。

油电混动与插电混动为过渡

对于目前的情况来说,汽车主流仍然为燃油车为主。在此基础上,不少厂商衍生出很多更加节能环保的车型,如油电混合动力与插电混合动力。两种方案都是为了降低油耗而生,但由于汽油仍是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所以这两种方式也终会淘汰。

尽管如此,目前这两种方式的节能车却是最佳的方案。从用户角度出发,使用方便,相比其它新能源车型来说更加安全可靠。丰田的THS历经多年考验,本田的i-MMD也不甘示弱,至于插电混动目前仍然是百花齐放的景象。

纯电动车是否最佳答案

中国新能源车的政策推动始于2009年,且一直以纯电动为最主要技术路径,中国也宣扬着要弯道超车,在中国市场看来似乎跑在了前面。但是目前纯电动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里程续航问题是目前消费者最看重的,还有快充、电池回收和安全问题等仍需要解决。

现在纯电动车型的电池以三元锂为主,磷酸铁锂为辅。电池仍然是纯电动车的下一个突破点。宁德时代研发出1500次循环内的零衰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等都让消费者看到了电池研发方面的竞争之激烈。广汽传祺Aion LX等车型虽然达到了600KM的续航,但充电慢,充电难问题仍然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

但相对的,纯电动汽车也有着不少好处,如电的来源多元化、可再生、污染少、纯电动车从充电到驱动车辆能量损耗少等。在用电波谷时,很多机组容量被浪费,所以倡导错峰充电。虽然充电站仍短缺,但是家庭用电普及率高,只要合理利用也能有很好的效果。

氢能源一直在努力

事实上,对于纯电动车这个方向还有很多车企保留了看法。丰田、本田、现代则更多倾向于对氢能源车的技术追求。但只是受限于中国2020年度车企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为12%的政策,那些跨国车企必须拿出纯电动车型以便在最大但仍最具潜力的中国市场继续掘金。所以目前中国纯电动领先,可能仅仅是因为跨国车企还没有发力而造成的假象。

丰田、本田、现代作为目前氢能源领域的领军人物,对于氢能源必定有其独到的理解。丰田的Mirai、本田的Clarity,以及现代的氢能源车型ix35都经过了数年的验证。其实也有不少车企在暗中发力,毫无疑问氢能源也可能是最佳解决办法之一。

编者以往也能看到一些氢能源的出租车,但受制于国内环境,也是逐渐被纯电动车型代替。目前氢能源车型最大的限制是加氢站不足,并且国内的加氢站可能未能达到先进车型的标准,导致了氢能源车型在国内发展不理想。

氢能源不容忽视,因为其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排放可实现完全零污染。并且,氢能源的能量密度比较大,燃烧热值高,燃烧同等质量的氢产生的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并且加氢速度与目前加汽油速度相差不大,若加氢站能达到现时汽油站的覆盖率,里程焦虑也不再是问题。

在探索更多方向

最近,迪拜的生物燃料炼油厂Neutral Fuels似乎找到了不同的答案。该迪拜的生物燃料炼油厂与美国最大的快餐品牌麦当劳达成了合作,麦当劳为其提供炸薯条和炸鸡块用过的食用油。据悉,这种用过的油在通过加热后,与甲醇混合,再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会形成一种新的能源,该能源被称为生物柴油。

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这种生物柴油能够实现零碳排放。而且在使用这种生物柴油时,无需改装车辆,也不会增加费用,发动机的动力表现会更好,使用寿命也会更长。据悉,该公司的物流车队中采用这种生物柴油的车辆已经行驶了1400多万公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超过1.2万吨。

总结:现在禁油令已经纷纷出台,许多厂商也计划在未来停止燃油车辆的生产与研发,大有破釜沉舟的意味,但面临着全球能源危机所有车企也必须要拿出这种气势,寻找出最好的燃油车替代品。

网站部分文章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本站工作人员 (admin@qctsw.com) 。
第一时间获取QCTSW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汽车投诉网」或者「qctswcom」,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汽车投诉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进入小程序
关注公众号
投诉问题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 - 2024 汽车投诉网粤ICP备12070654号 广州哲恒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